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1)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2)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3)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4)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1)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2)壹:真是,实在。(3)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4)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林尽水源 ②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
B.①于舅家见之②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
C.①夫子式而听之②人不知而不愠 |
D.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使子路问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因为本其山川
④遂书以名其亭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
乐其地僻而事简 |
B.在乎山水之间也 |
幸生无事之时也 |
C.名之者谁? |
修之来此 |
D.山行六七里 |
日与滁人仰而望山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是 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甲乙两段都表现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
古文阅读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又何间焉 |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B.①忠之属也 |
②属引凄异 |
C.①战则请从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D.①故逐之 |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肉食者谋之 |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①可以一成 |
②以君之力 |
C.①战于长勺 |
②所患有甚于死者 |
D.①登轼而望之 |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显示了他的自信。
B.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充分地显示了曹刿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军事指挥上的杰出才能。
C.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有删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及鲁肃过寻阳
②未穷青之技
(2)文中画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B.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C.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D.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读了甲乙两文,你认为孙权和秦青在劝说艺术上有哪些高妙之处?吕蒙和薛谭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①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取之信②然。
(《世说新语》)
【注】①子:植物的果实。这里指李子。②信:确实,的确。
(1)请将王戎的推断过程补充完整。
“树在道边”,意味着 ;“多子”,说明 。如果李子味道好,应该早就被采摘光了。所以,这一定是苦李。
(2)这则短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上面的故事可用“讳疾忌医”来概括。“讳疾忌医”的意思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立有间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B.居十日,扁鹊复见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C.桓侯故使人问之 |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
D. 汤熨之所及也 |
徐公何能及君也 |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5)根据上文所揭示的道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