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
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
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
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
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
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
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
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
场以个性自由为口号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
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
中国恰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
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
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1862年,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
请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海国图志》作者是谁?书中主要阐发了什么思想?
(2)他“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是否属实?运用所学知识论证。
(3)他去中国的时候,中国国内正在开始一场什么自救运动?具体有哪些措施?
(4)试比较1862年中日两国有哪些共同的“内忧外患”。
(5)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19世纪的日本社会在内外环境的激荡下,国家处在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据此回答:
(1)19世纪,日本出现了“尊王攘夷”运动。什么是“尊王攘夷”?这一运动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大政奉还”吗?其实质如何?
(3)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倒幕派。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
年份 |
次数 |
一年平均 |
年份 |
次数 |
一年平均 |
1701~1710 |
55 |
5.5 |
1791~1800 |
122 |
12.2 |
1711~1720 |
73 |
7.3 |
1801~1810 |
98 |
9.8 |
1721~1730 |
70 |
7.0 |
1811~1820 |
166 |
16.6 |
1731~1740 |
86 |
8,6 |
1821~1830 |
133 |
13.3 |
1741~1750 |
130 |
13 |
1831~1840 |
279 |
27.9 |
1751~1760 |
116 |
11.6 |
1841~1850 |
129 |
2.9 |
1761~1770 |
108 |
10.8 |
1851~1860 |
170 |
17 |
1771~1780 |
78 |
7.8 |
1861~1867 |
194 |
27.8 |
1781~1790 |
229 |
22.9 |
请回答:
(1)此表反映了哪一趋势?表明了什么问题?
(2)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强烈地冲击着幕藩统治者。将军和大名的生活日益腐化奢侈,购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商品,需要大量的货币,单靠出卖“年贡米”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就向豪商们借债。据估计,1790年的债务总额高达6 000万两黄金,年息300万石米。一些大名因负债太多,只得让债主购买武士身份,给予“带刀”特权和参与藩政的权利。将军和大名因财政支绌,减少或发不出武士的禄米,使武士的生活陷于困境,不少下级武士沦落到无处安身的地步,成为“浪人”。其中一部分浪人被迫从事当时被认为卑贱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一部分浪人放弃武士身份,去做教师、医生、作家等。下级武士的沦落和向资产阶级的转化,为明治维新准备了领导者。
材料二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黄金和白银的比价是1:5,而国际市场上却是1:15或16,也就是日本的白银价比国际市场上要贵三倍多。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面对材料二所述这种状况,西方商人采取了什么举动?
(3)材料一、二中的这些变化给日本封建秩序和日本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士是统治阶级,上至将军、大名,下至一般武士,都属于“士”这一等级;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他们世世代代为领主耕种,把收获的大部分交给领主,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工商业者大都住在城市,他们受到统治阶级的歧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他们只能从事一些当时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
——人教版教科书选修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对日本社会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是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4)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