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书要成诵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讽④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赐为温国公称号。②下帷绝编:“下帷”指东汉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指孔子研讲《周易》,把穿筒的熟牛皮翻断好几次。即“韦编三绝”。这里是说司马光勤奋。③迨(dài):等到。④倍讽(bèi fěng):“倍”通“背”,讽:背诵。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用力多者收功远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患( ) ②尝( ) ③或( )翻译下列句子。
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对本文理解正确的是( )
A.本文主要告诉读者司马光小时记忆力不好。 |
B.文章主要表达其他人学习爱偷懒,而司马光很用功。 |
C.文章主要是说司马光聪明过人,背过的东西终身不忘。 |
D.作者也赞同“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 |
你赞成“书不可不成诵”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字词。
(1)邑人:
(2)利其然:
(3)扳:
(4)环谒: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1)称()_________
(2)泯然()_____________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
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
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用原文填空。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提高训练
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梁书·江革传》)解释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柔之深( )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
(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
(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再读课文,完成小题。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