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童趣》,完成下列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解释下列加线的词。(2分)
(1)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2)怡然称快( )
(3)作青云白鹤观( ) (4)鞭数十,驱之别院( ) 翻译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选文作者围绕物外之趣写了童年的三件趣事: 、
、
(2)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句子“ ”;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句子“ ”。
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有删改)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夜 半 有 数 盗 执 炬 露 刃 入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转转不已⑵但知其一
⑶其创果不出血⑷可据理以断有无哉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至石之半定非我所见之理 | B.如其言一盗拽其妻起 |
C.果得于数里外不得其所以然 | D.而又戕其耳人不知而不愠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2分)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用甲文原文填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赵普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注释】①赵普:北宋初期,声名并非显赫的宰相。②龌龊:过分谨慎,拘于小节。③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解释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⑴尝奏荐某人为某官()⑵及次日临政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 B.即更刮目相待更:更加 |
C.蒙乃始就学乃:于是,就 |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课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课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甲)喈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庙堂:
③不可具状具:④公退之暇,被鹤氅被: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展开联想与相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解释加点词。
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委而去之④环而攻之与例句中“之”字用法或意思相同的是
例句:三里之城
A.多助之至 | B.天下顺之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D.环而攻之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原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本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