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袁宏道)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土膏微润                   ②泉而茗者                
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    )。

A.曝沙之鸟辍耕之垄上
B.娟然如拭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红装而蹇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冷光之乍出于匣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文中所描写的春天充满“喜气”,请从文中选取一处景物进行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 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晒:微笑。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上 与 群 臣 论 止 盗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或()(2)自是()(3)遗()
.说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的意思
.唐太宗“止盗” 的方法与群臣有何不同?请用文中原话回答。(2分)
.从上面短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个怎样的君主?请作出评价。(2分)

(二)阅读李渔的《水仙》一文,完成8—11题。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文言词语解释
(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各司一()②购无资()
③请之()④是何异于不金陵()
(2)下列句中划线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学时习之,不亦说乎 B.佣者笑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停两处)。
是 何 异 于 不 反 金 陵
.翻译下列句子。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阅读《范仲淹有志》,完成相关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①常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④粥不充,日昃⑤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①再适:改嫁。②朱氏:姓朱的。③世家:家世。④粥:稠粥。⑤日昃:日偏西。
.请在下面横线上写出选文中表明范仲淹志向的句子:
.用简要语言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课外文言文一篇,完成9—13题。(9+5=14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的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A.领域里的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风的天子
B.限制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风的天子
C.领域里的百姓、 巩固国防、 威风的天子
D.领域里的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震天下

.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战必胜”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二)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8—11题。(14分)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
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予扶风之明年( )   ②岁之春 ( )
③以客而告之 ( )   ④五日不则无麦(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以怪之矣 B.以啮人,无御之者 C.不以物喜 D.祭以尉首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今 天 不 遗 斯 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