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节选自《满井游记》 袁宏道)
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①土膏微润                   ②泉而茗者                
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项(    )。

A.曝沙之鸟辍耕之垄上
B.娟然如拭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红装而蹇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冷光之乍出于匣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文中所描写的春天充满“喜气”,请从文中选取一处景物进行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钱泳《治水必躬亲》
【乙】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祐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藳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则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病涉:苦于往来涉水。②籧篨(qúchú):古代指用竹或苇编的粗席。③刍藳(gǎo):草把。④漉:捞取。⑤汱(quǎn):本意是河水降落,这里引申为排水。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于掌故()(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3)通南北之水()(4)漉水中淤泥籧篨中()
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
(3)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要“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两则文言文前者侧重于工作态度,后者侧重于具体办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1)甲文告诉我们主持水利工作的官员应当做?
(2)请你说出乙文中古人造堤方法有何巧妙之处。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也,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才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东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选自曾巩《醒心亭记》)
【注释】①涯:旁边,边上。②欧阳公:欧阳修。③作州:指欧阳修担任滁州知州。④得:找到。⑤即:到。⑥即:根据。⑦韩子退之:指韩愈,韩愈,字退之。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醉翁之不在酒() (2)佳木而繁阴()
(3)醉且劳矣() (4)而之以见其实()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两段选文分别介绍了两座亭子命名的缘由,【甲】文中的“醉翁亭”是根据 命名的,【乙】文中的“醒心亭”是根据取名的。
【甲】文以“乐”字为线索,层层深入,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欧阳修
的思想;而在曾巩看来,“(用【乙】文中的句子回答)才是欧阳修的真乐所在,“醒心”所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①行②县,县令某墨③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④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行:巡视,考察。③墨:贪墨,贪财。④爇[ruò]:点燃,焚烧。
(二)
尚书刘南垣公,请老①家居。有直指使者②,以饮食苛求属吏,郡县患之。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俟其来,款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③,家常便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比食至,唯脱粟饭④,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见饮馔⑤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⑥责人。
[注释]:①老:告老。②直指使者:官名,③治具:下厨房,烧饭。④脱粟饭:即糙米饭。⑤饮馔:指酒肴。⑥盘飧:盘中之食物,亦称盘餐;在此引申为饮食。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贮以筐(先前) B.汝烛不燃,可燃者(改换)
C.郡县之(担心) D.食至,唯脱粟饭(等到)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爇不能燃也 人不知不愠
B.饰白银烛以献公输般楚造云梯之械
C.直指师命,不敢辞 不物喜,不以己悲
D.时使耳吴广以为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②直指喻其训,后不敢以盘餐责人。
丰庆告诫墨吏与刘南垣劝谕门生,言行不同,但效果相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人在劝诫别人时都注意了什么?

雨雪不寒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②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①霁:雨雪天晴。②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③闻命:听从教诲。
解释划线字。
(1)公狐白之裘()(2)而知人之劳( )
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齐景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2)性嗜酒()
(3)造饮辄尽()(4)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