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观潮》,回答文后问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②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③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仅如银线 ②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③天下之伟观也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⑤势极雄豪 ⑥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⑦以此夸能 ⑧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请用括号在原文中标出正面描写海潮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第一段结尾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何作用?并将其翻译出来。
作用:
翻译: 本文重点描写 ,对于 的描写衬托了重点描写的,主次分明。
潘阆《酒泉子》也是描写观潮盛况的。词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描述的情景与文中的“ ”相同,而“手把红旗旗不湿”则与文中的“ ”几乎完全相同。
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
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稍稍宾客其父() (4)邑人奇之( )本文一开头用一句话9个字交代了主人公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_________ _②_______ __③_____ _______④____ _____ ___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①忽啼求之( ) ②借旁近与之( )
③秀才观之( ) ④余闻之( )翻译下列文言短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选文主要记叙了方仲永哪三个阶段的故事?(用文中原句回答)
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用文中原句回答)
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阅读《木兰诗》选段,完成下面题目(18分)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解释划线词的含义(4分)
(1)惟闻女叹息___________________(2)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镜帖花黄___________________ (4)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___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
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 |
翻译句子(4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有哪些动词?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4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习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2分。
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2分。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横柯上蔽()窥谷忘反()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出从视觉或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一组。2分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假如你是一位投资者,根据本文介绍的山水特点,你将如何开发这地方?简要回答。4分
文言文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 B.俟其欣悦( ) |
C.媵人持汤沃灌( ) | D.腰白玉之环(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举不若人也。下列划线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 B.食之不能尽其材 |
C.蝉则千转不穷 | D.策之不以其道 |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
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的秘诀?
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可爱者甚蕃(多)出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不染 |
B.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庄重) |
C.濯清涟而不妖(洗涤)亭亭净植(种植) |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宜乎众矣(当然) |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 B.蔽林而窥之 |
C.何陋之有 | D.无丝竹之乱耳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铭文。 |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
D.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
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