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或短语。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
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
文言文阅读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③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边境。②钵:佛教徒盛饭的器具。③买舟:雇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对……说) |
B.岂他人之过哉(过:过错) |
C.子何恃而往(子:儿子) |
D.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到……去)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A.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C.舍生而取义者也 |
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段都强调了一个道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在于个人天资的高低与客观学习条件的优劣。 |
B.决定事物成败的是人的内在因素。【甲】文段摒弃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 |
C.正所谓“人穷志不短”。【乙】文段中蜀之鄙的穷僧能够只身去到南海,凭的就是“志”。 |
D.两个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
(2) 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译文】
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3分,共9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晋朝·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隆中对》节选)
【乙】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⑨。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括不可使将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B.将军宜枉驾顾之元方入门不顾 |
C.欲信大义于天下谓为信然 |
D.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今括一旦为将 |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王终遣之 ,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
B.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东向而朝军吏 |
C.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括母上书言于王曰 |
D.王以为若其父乎奉饭者以十数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刘备善于听从他人意见,以诚心求得人才,终成三国鼎足之势;而孝成王不听他人意见,最终兵败。 |
B.甲文意在表现诸葛亮卧龙似的非凡才干,因而全文处处围绕这一中心选材叙写,通过人物语言展现人物性格。乙文主要表现括母知人之明,她直言不讳,客观公允地看待自己的儿子,恳切劝谏孝成王不要重用赵括,却遭到拒绝。 |
C.两段选文在塑造人物时都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甲文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侧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与才干。乙文第一段写括母分析赵括父子,是侧面表现括母仁智。 |
D.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三顾茅庐”和“长平之战”在两段选文中仅以“凡三往”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就概括了。这是因为这两件事本身与突出传记主人公的性格关系不大,这也告诉了我们写文章时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要略写。 |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
苏轼治西湖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
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浚:疏浚②堰:堤坝③芟(shān)删除杂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民足于水(充足) | B.为民大患(担忧) |
C.以为湖水畜泄之限(分隔) | D.杭人名为“苏公堤”(称)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民以殷富夫不能以游堕事 | B.植芙蓉、杨柳其上其喜洋洋者矣 |
C.以余力复完六井余之游将自此始 | D.为民大患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2)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卓著,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阅读文言语段《蒲松龄著书》,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共6分)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蕴藉。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①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节选自清•邹弢《三借庐笔谈》,有删改。)
【注】①落拓:贫困失意,景况凄凉。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③淡巴菰:烟草。④蒇(chǎn):完成。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相 传 先 生 居 乡 里翻译下列句子。
食贫自给,不求于人.文中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聊斋志异》“笔法超绝”的原因,请你概括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