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的弟子。 ②益:长进。 ③损:减损。 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 ⑤说:谈论。 ⑥视:看,比照。 ⑦化:融和。 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1)有仙则(          )                  (2) 谈笑有鸿儒(          )  
(3)无案牍之形(          )              (4)与善人(            )
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除“陋室”外也出现了两个“芝兰之室”,是哪两个?
【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乙】段“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友的话题。你怎样看待他们这种交友方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 流散,劝之树艺 。数年之后,都城坊曲 ,渐复旧制;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 美者,辄下马与僚佐 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田荒秽 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 人牛",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 ,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选自《农桑辑要•典训》,有删减)

[注释]①招怀:招纳安抚。②树艺:种植栽培。③坊曲:大街小巷。④田畴:已经耕种的田地。⑤僚佐:随从官员。⑥秽:杂草多,荒芜。⑦乏:缺乏。⑧有无相助:有无相通,彼此帮助。

(1)下面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的推断,其中有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

成语"蔚然成风"中"蔚然"的本义为"草木茂盛的样子",据此可类推"桑麻蔚然"中的"蔚然"也为此意。

B.

"召田主劳以酒食"与"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以"的用法是一样的。

C.

字典中"谢"有"辞别""感谢""道歉""衰退"等意思,文章中"众皆谢,乃释之"的"谢"应为"辞别"之意。

D.

甲骨文的"比"字,像两个人并肩而立,所以"故比户皆有蓄积"中的"比"有"并列,并排"之意,"比户"就是"家家户户"的意思。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B.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C.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D.

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

(4)袁隆平院士的去世,引发了大家对农业的热议。老师要大家搜集重视农业的人和事,本文中张全义的哪些事迹符合要求?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纣 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 之聚之,所 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 也。"

(选自《孟子•论得天下》)

注释: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而去之   

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所 勿施尔也   

(2)填空并翻译。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

句子:    ,翻译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翻译: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节选)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 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唐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①搐chu:肌肉抽缩,此指"夹"。②掉:摆动,摇。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据理 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B.

沙为坎穴(牙齿)

C.

以百数(珍藏)

D.

一日 书画(晾晒)

(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①遂反溯流逆上矣

②处士笑而然之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

一日(①  )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    )拊掌大笑……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5)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坚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始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塞

B.

且焉/置土石

C.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心

固国不以山溪

B. 妻献疑曰

真无马邪

C.跳往助

友人惭,下车引

D.何 而不平

必先 其心志

(3)下列有关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山的高大,可见愚公移山任务艰巨。

B.

文中愚公妻子提出疑问与智叟笑着劝阻,表明二人对愚公移山均不赞同。

C.

文章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愚公目光长远、意志坚定、不惧艰险的品质。

D.

结尾写神仙背走大山,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古文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 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识穷乏者 我与    

尔而与之    

③万钟于我何    

为后义而先利    

(2)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万乘之国

A.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4)给下列句子断句。(限5处)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