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马说》,回答下列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一文选自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食不饱,力不足(食:吃) | B.策之不以其道(道:道路) |
C.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子) | 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 |
翻译下列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 食之不能尽其才 《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上②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国神比干③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①尸位素餐:居其位食其禄而不管事。 ②上:指汉成帝。 ③龙逢、比干:古代因直谏而被杀的忠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下亡以益民(2)使其言是
(3)固当容之(4)勿易下列句中的“以”与“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B.策之不以其道 |
C.扶苏以数谏故 |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朱云认为朝廷大臣都尸位素餐,杀张禹可以警戒他人。 |
B.朱云面对“罪死不赦”的重刑,仍然牵挂着朝廷安危。 |
C.辛庆忌力谏不杀朱云,结果被摘掉官帽,解下了官印和绶带。 |
D.汉成帝最后听取了他人的意见,修正了自己的错误。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2)未知圣朝何如耳?
西 溪
张岱
粟山高六十二丈,周回十八里二百步。山下有石人岭,峭拔凝立,形如人状,双髻耸然。过岭为西溪,居民数百家,聚为村市。相传宋南渡时,高宗初至武林,以其地丰厚,欲都之。后得凤凰山,乃云:“西溪且留下。”后人遂以名。
地甚幽僻,多古梅,梅格短小,屈曲槎桠,大似黄山松。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其地有秋雪庵,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大是奇景。余谓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余友江道暗有精舍在西溪,招余同隐。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至今犹有遗恨。下列句中的“以”与“以其地丰厚”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C.余以鹿鹿风尘,未能赴之 | D.跪而拾之以归 |
下列对文段的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西溪的名称最初是宋高宗命名的,后来人们都这样称呼。 |
B.西溪有很多的古梅,这些古梅大的好像是黄山的松树。 |
C.西溪有一处地方叫秋雪庵,长满芦花,到了晚上,在明月的照映下就像积雪。 |
D.张岱认为西溪是避世的好地方,但他忙于世俗琐事,而没去那里避世。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欲都之都:__________②后人遂以名遂:
③过岭为西溪为:_________④招余同隐隐: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好事者至其地,买得极小者,列之盆池,以作小景。
(2)当以西溪为最。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②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谏:好言相劝。③舆:手推的小车 ④凶:不吉利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欲捐之() ②是负义也() ③父不从() ④乃载祖归养()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的意思。
汝何以收此凶具?原谷“收舆”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本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或蓄马,庞且峻,雄而有力,鬣①长蔽目不见物。尝游牧山中,群兽莫敢角。遇虎辄斗,斗辄终日,无胜败而退。见者告其主人,而誉其马之勇。主人曰:“壮哉马乎!然马不胜虎者,鬣蔽目也。去其鬣,马必胜矣。”遂翦而去之。明日,尾其马之所之。果遇虎。马见虎,颠而踬②,未及三接,而马为虎所毙。主人惋惜而去。道思其故而不得,归而告其父老。父老曰:“而亦知夫天下事,成于勇,败于怯乎?始之所以敢于斗者,以目蔽,不知其为虎,故其气猛,猛故不惧。既而知其为虎,则神怯矣。怯故馁,馁故败。天下事,成于勇,而败于怯,比比然也,独马也哉!”
[注释]①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②颠而踬zhì:跌跌撞撞的样子。下列各句中的“以”和“以目蔽”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何以也 | B.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或蓄马或:(2)尝游牧山中尝:
(3)而誉其马之勇誉:(4)道思其故而不得故: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1)明日,尾其马之所之。
(2)未及三接,而马为虎所毙。思考:文中的马为什么敢和老虎斗上一整天,还能够不分胜负?
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