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访兰( 13分 )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1分)
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2分)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2分)。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答:选项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2分)
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生态脚印
①有一种说法:“人口是定时炸弹。”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至2050年,地球人口将会多至90亿到100亿。目前,世界人口有60多亿,至今世界人口每年增加7800万,估计到2012年世界人口就会达到70亿。于是不断有人问:“人口如此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答案要从两个方面来谈,如果光从地球面积来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仅仅一个欧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亿人。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饭、穿衣、住房、出行、工作、消费、耗能、排污和释放二氧化碳……光用地球面积来分配是不科学的,必须用“生态脚印”的概念来评估。
②生态脚印是指按今天的生产条件,一个人在上述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所需要的地球(陆地和海洋)面积,其单位是公顷。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要求、标准和习惯是不一样的,所以生态脚印的大小也就不一样。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算出一个平均的生态脚印。生态脚印越大,表示人类消耗的资源越多。根据全球脚印网和欧洲环境局所提供的数据,地球能提供的生态脚印是每人1.8公顷,但按目前人类的消耗,每人的生态脚印是2.2公顷,显然,一个地球已经不够用了。而每个国家的生态脚印也不一样,如美国公民的平均生态脚印是9.7公顷、英国5.6 公顷、欧盟成员国平均4.7 公顷、巴西2.1 公顷、中国1.6 公顷、印度0.7 公顷……如果全世界都像印度人民那样节约能源,地球让100亿人吃饱饭是没问题的;倘若世人的生态脚印都和美国人的一样大,那我们今天就需要3个地球了。
③世界自然基金会日前发表的《生命地球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已经超过了大自然再造资源的速度。报告警告说,如果这种状态不发生改变,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就面临着在本世纪中叶发生大规模崩溃的危险。
④扩张生态脚印的后果不止如此,它还会导致地球生物的多样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破坏。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速度最快的是草地、河流冲击形成的草场、大草原和赤道干旱森林。这些地方多数被人类开垦成了农田或养殖牲畜的草场。
⑤生态脚印的概念首先由马克西斯·瓦克纳格尔和威廉·E里斯于1994年提出,随之得到世界公认。2003年,瓦克纳格尔创建全球脚印网,从事拯救地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工作。
⑥人类正在辛苦地寻找第二个地球,梦想能否成为现实,什么时候成为现实,不知道。我们能做的是保护好现有的地球,地球人共同行动起来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尽量调整生活习惯,节约使用地球资源——保护人类自己。
第①自然段中加点的“估计”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全文,说说一味地扩张生态脚印的危害是什么?
文中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读完文章,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保护现有的地球和人类自己?(请写出两个具体的做法)

《人间情分》
张曼娟
(1)下着梅雨的季节,令人心浮动,生活烦躁起来。尤其是上下课时,捧抱着大叠讲义,站立在潮湿的街头,看着呼啸如流水奔涌的大小车辆,却拦不住一辆计程车,那份狼狈,无由地令人沮丧。
(2)也是在这样绵绵密密、雨势不绝的午后,匆忙的赶赴学校。搭车之前,先寻觅一家书店,复印若干讲义给学生,因为时间的紧迫,我几乎是跑进去的,迅速将原稿递交从未谋面的女店员。
(3)那女孩有一双细白的手掌,铺好原稿,发动机器,她先复印了两张尺寸较小的,然后将两张复印稿并排成一大张。抬起头,她微笑着说:“这样不必复印八十张,只要复印四十张就够了。好不好?”
(4)我诧异地看着她继续工作,在复印机一阵又一阵的光亮闪动里,也诧异地看着她的美丽。原本,她长的五官平凡无奇,然而,此刻当我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这样宁谧的气氛中,她不再是个平凡的女孩。
(5)我看着她仔细地把每一张纸整齐裁开、叠好,装进袋子,连同原稿还给我。付出双倍劳动,却只换来一半的酬劳,她主动做了,还显得格外光彩。
(6)离开的时候,我的脚步缓慢了些。焦躁的感觉,全消散在一位陌生人善意的温柔中。并且发现,即使行走在雨里,也可以是一种自在心情。
(7) 第二次去澎湖,不再有亢奋的热烈情绪,反而能在阳光、海洋以外,见到更多的更好的东西。
(8) 望安岛上任意放牧的牛群;刚从海中捞起的白色珊瑚,用指甲轻划,会发出“铮”的声响。夏日渡海,从望安岛到将军屿,一个距离现代文明更远的地方。有些废弃的房屋,仍保留着传统建筑风格,只是屋瓦和窗棂都绿草盈眼了。岛上看不见什么人,可以清晰听见鞋底与水泥地的摩擦声,这是一个隔绝的世界呢!
(9)转过一丛丛怒放的天人菊,在某个不起眼的墙角,我被一样事物惊住了——一部蓝色的公用电话。
(10)不过是一部公用电话,市区里多得几乎感觉不到;然而,当我想到当初设置计划,渡海前来装置、架接海底电缆……那么复杂庞大的工程,只为了让一个人传递他的平安或者思念,忍不住要为这样妥帖的心意而动容了。
(11)一个月的大陆探亲之旅,到了后期已如残兵败将,恨不能丢盔弃甲。大城市的火车站规模不小,从下车的月台到出口,往往的上上下下攀爬许多阶梯,那些大小箱子早超过我们的负荷能力了。
(12)那一次,在南方的城市,车站阶梯上,我们一步也挣不动,只好停下来喘息。一个年轻男子从我们身边走过,像其他旅客一样,而不同的是他注视着我们,并且也停下来。
(13)“我来吧!”
(14) 他温和的说着,用卷起衣袖的手臂提起大箱子,一直送到顶端。我们感激地向他道谢,他只笑一笑,很快地隐遁在人群中。
(15)身着白色衬衫的背影,笑容像学生般纯净,是我在那次旅行中,最美的印象了。
(16)现代人因为寂寞的缘故,特别热衷于“谈”情“说”爱;然而又因为吝啬的缘故多构筑在薄弱的基础上。
(17)有时候,承受陌生人的好意,也忍不住自问,我曾经替不相干的旁人做过什么事?
(18)人与世界的诸多联系,其实常常是与陌生人的交接,而对于这些人,无欲无求,反而能够表现出真正的善意。
(19)每一次照面,如芰(jì)荷映水,都是最珍贵而美丽的人间情分。
本文一共讲述了三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这几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我为什么诧异?为什么那女孩“五官平凡”,我却觉得她“美丽”而且“不平凡”?


为什么离开复印店的时候,“我”的脚步放慢了?(用原文回答)


从作者对车站帮我拿行李的男子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位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经济建设,吸引外资,促进合作,离不开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就是本文提到的人与人之间,与陌生人之间,甚至不曾谋面的人之间的相处状况。通过阅读,结合现实,你对身边软环境的建设有何感想和建议?

《藤野先生》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要求他们(a)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b)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c)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d)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选文第1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的“事”指的什么?请加以概括。


文中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的对象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并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B.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C.“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D.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氛。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抱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从选文来看,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这两件事。
你是如何理解“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的?


结合全文来看,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在看电影事件中作者共写到哪几种中国人?讲堂里的“我”和影片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听课的老头
张文魁老师最近每次上课都发现窗外一棵歪脖子树下系着一头大牯牛,那牛经常仰头哞叫,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课堂的教学。
这一天,张老师是在忍不住了,他走出校门,再沿篱笆墙走过,定眼一看,在牛背后那块凸起的山坡上,还坐着一个须发斑白老头。
张老师压了压火气,说:“老大爷,这里是学校,你把牛系在这儿影响孩子们上课呀!”
“哎呀,得罪,得罪。”老大爷赶紧翻身坐起,拍拍屁股,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老汉我不懂规矩,还望老师多多包涵。”
张老师见对方没挪地方,就直言相告道:“老大爷,你上别处去放牛吧。”
放牛老汉有些不好意思地搔搔脑壳,说:“我老汉想跟娃娃们一起学几个字,长长见识。你看,这是我抄写的生字。”放牛老汉说着话,从荷包里掏出半截铅笔和一张香烟盒纸,递给张老师。
张老师朝对方望望,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他接过那张香烟盒纸一看,那上面果然歪歪斜斜地写着“鹅、曲、歌、拂、拨、波”等字,上面还有像蚯蚓般的拼音,这正是自己前一节语文课上所讲的那首唐诗的内容。刹那间,张老师心中生出一股钦佩之情,说话的口气也缓和了许多:“大爷,你把牛牵得远些就行了。”
老大爷恍然大悟,他砸砸嘴:“你看,我光顾了自己,咋没想到这呢?“说着忙弯腰解绳,牵牛而去。
张老师和这个迂老头不是太熟,但知道他姓岳,读过两年小学,因家贫近四十才婚配,找的是一个有癫痫病的女人,惟一的儿子一生下来就瘫痪在床。前年,癫痫女人去河边淘米,不幸旧病发作,一头载在水里,命归黄泉。只留下苦命的老人和儿子相依度日。
第二天,岳老汉又来了,这次他把牛牵拴远处田垄上,独自斜坐在歪脖子树下。张老师为了照顾他,特意把字写得很大,那拼音也写得一丝不苟,讲课的声音比往常响亮许多。一堂课下来,他看见岳老汉冲自己友善地一笑,心里感到甜津津的。
从那以后,岳老汉天天都来,风雨无阻。可最近几天岳老汉却没来,张老师有些不放心,老人生病了还是出了其它意外?就在他胡乱猜疑时,岳老汉托同村的一个学生捎来口信,要张老师给他一份试卷,他想考考。
看在岳老汉旁听了几个月的份上,张老师依言捎去了期末语文考卷。第二天,岳老汉便交来了答卷,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张老师当面批阅,竟然全对,这时,他猛然发现在姓名这一栏里赫然写着“岳鹏飞”三个字。
“大爷,没想到您还有这么个好名字!”张老师说。
“不,不,这不是我的名字!”岳老汉看见张老师面露疑惑之色忙,解释说:“岳鹏飞是我儿的名字,这试卷也是他做的。唉,这个苦命的孩子,他人瘫在床上,听见隔壁家娃娃们读书唱儿歌,他的心就发痒,缠着我要上学。我有什么办法,只好买来课本,教他识字。可我自己也是半个睁眼瞎,认不了几个字,听娃娃们说张老师的课上的好,于是我就想到了每天来听你的课,回去再教他。张老师,让你受累了……”
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中画线“迂老头”的“迂”表现在哪里?



文中张老师对岳老汉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概括填空。
(生气)——()——()——()——()
想想张老师听完岳老汉的话后会有什么反应。请结合文意,给本文加上一个合理的结尾。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听到钟声与号声后,韩麦尔先生的脸色变得这样难看?


如果结尾处改成韩麦尔先生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 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的心理是怎样的呢?设想一下,用第一人称的语气表达出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