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guǒ)。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1)。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2),寇不可玩(3)。一之谓甚(4)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5),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6),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7),是以不嗣(8)。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9);为文王卿士(10),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
冬,十二月丙于朔(12)。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13)。师还,馆于虞(14),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15),而修虞祀(16),且归其职贡于王(17)。
注:(1)表:屏障。(2)启:启发。这里的意思是助长。(3)玩:轻视。(4)甚:过分。(5)辅:面颊。车:牙床骨。(6)宗:指祖先。(7)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宗庙里左边的位次。从:依从。(8)嗣:继承。(9)穆:宗庙里右边的位次。(10)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11)盟府:主管盟书的官府。(12)朔:每月初一。(13)虢公丑:虢国国君,名丑。(14)馆:住宿。(15)膳(yin):陪嫁的人或物。秦穆姬:晋献公的女儿,秦穆公的夫人。(16)修虞祀:不废弃虞国的祭祀。(17)职贡:赋税和劳役。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断二处,停顿处用“/”隔开。
桓 庄 之 族 何 罪 而 以 为 戮 不 唯 幅 乎?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 (2)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3)是以不嗣 ( ) (4)勋在王室 (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宫之奇劝谏虞公引用了谚语,现在已成为哪个成语?宫之奇引用了谚语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於斯已办⑦。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窥谷忘反②蝉吟鹤唳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任找一例简要分析。
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现实感情?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桓昔多贼杀其郡冠盖②,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桓,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三国志•魏书十一》)[注]①祖:设宴送别。 ②冠盖:官员。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躬耕以养父母”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B.何不试之以足 | C.扶苏以数谏故 |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 |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众议咸称畴②直趣朔方,循间径去
③固辞不受④朝廷高其义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2)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③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④,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①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军兵营名。退卒,逃兵。 ②利:同“痢”。 ③ 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④自告者:自首的人。下列句中 “以”与“以其子与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 | B.扶苏以数谏故 |
C.以塞忠谏之路也 |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逃到华山脚下,依然勇敢地向山的深处走去,吃光了饼就挖草的根摘树上的果子吃,吃得一天要病十次好十次,但是他依然坚持着,几个月之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
B.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但他不怕死,最后猛兽都服服帖帖地走了。 |
C.孟德后来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认为他是个有道之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
D.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他的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易:②食其饼既尽 既:
③德具道本末具:④弱者见侮见: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视汝非恶人也。(2)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阅读文言文。(15分)
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
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
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邻国之民不加少( ) (2)或百步而后止( )
(3)弃甲曳兵( ) (4)直不百步( )下列句中的“于”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中的“于”含义相同的是()
A.告之于帝 | B.欲信大义于天下 |
C.霜叶红于二月花 | D.生于忧患 |
翻译句子。(6分)
(1)王好战,请以战喻。(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义是什么?你认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①水中有蛟②,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有自改意,终为忠臣孝子。
【注释】①义兴:地名,即今“宜兴”。②蛟:传说中的蛟龙,实则可能是鳄鱼。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
C.余闻之也/久 | D.义兴人谓/为三横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未尝识书具()(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邑人奇之()(4)或说处杀虎斩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周处从义兴“三横”之一变为“忠臣孝子”是因为(用一个成语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