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guǒ)。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1)。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2),寇不可玩(3)。一之谓甚(4)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5),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6),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7),是以不嗣(8)。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9);为文王卿士(10),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1),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
冬,十二月丙于朔(12)。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13)。师还,馆于虞(14),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15),而修虞祀(16),且归其职贡于王(17)。
注:(1)表:屏障。(2)启:启发。这里的意思是助长。(3)玩:轻视。(4)甚:过分。(5)辅:面颊。车:牙床骨。(6)宗:指祖先。(7)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宗庙里左边的位次。从:依从。(8)嗣:继承。(9)穆:宗庙里右边的位次。(10)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11)盟府:主管盟书的官府。(12)朔:每月初一。(13)虢公丑:虢国国君,名丑。(14)馆:住宿。(15)膳(yin):陪嫁的人或物。秦穆姬:晋献公的女儿,秦穆公的夫人。(16)修虞祀:不废弃虞国的祭祀。(17)职贡:赋税和劳役。
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断二处,停顿处用“/”隔开。
桓 庄 之 族 何 罪 而 以 为 戮 不 唯 幅 乎?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晋侯复道于虞以伐虢(         )       (2)一之谓甚其可乎(       )
(3)是不嗣           (         )       (4)在王室       (       )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意思。
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宫之奇劝谏虞公引用了谚语,现在已成为哪个成语?宫之奇引用了谚语的用意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买鸭捉兔
苏轼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 ,买一凫②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③。凫不能飞,投④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⑤,奈何加我以投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⑥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⑦得他兔否?”
【注】①鹘(hú):一种打猎用的凶猛的鸟。 ②凫:野鸭子。③投:掉落。④其分:我的本分职责。⑤搦(nuò):持握、捕捉。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将而不识鹘__________②凫忽蹒跚而语曰____________
③买一凫而___________④我谓为鹘____________
选出下列句中的“而”与“将猎而不识鹘”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八则》) B.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
C.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梵天寺木塔》) D.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

翻译下列一组句子。
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投掷之苦乎?
这则寓言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变必必同删润,而后文成。其一理也。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都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
近闻吾乡朱梅崖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梁章钜在《退庵论文》)
注释:①转换:反复。②删润:删改和润色。③欧阳文忠:欧阳修,谥文忠。④朱梅崖:字斐瞻,号梅崖,清建宁(今福建瓯县)人。乾隆进士,曾官福宁府教授,主讲鼇峰书院。工古文,醇古冲淡,自成一家。著有《梅崖居士集》。⑤辄:每每。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百工器()②最后添两“而”字。()
③原稿处有十字()④逐日视()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粘之卧内

A.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此 皆 后 学 所 当 取 法 也
翻译下列句子。
(1)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
译文: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译文:
本文的观点:文章必须“几经删润”,才能精益求精。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阅读《梁尝有疑狱》,完成小题。
梁①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
梁王曰:“陶之朱公②,以布衣富侔国③,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④决是,奈何?”
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⑤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
王曰:“径与色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
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⑥去,赏疑则从与⑦。梁国大悦。
【注释】①梁:战国时魏国别称。②陶之朱公:范蠡帮助勾践灭吴雪耻后,乘扁舟,变姓名,后来到曹国的陶地,经商致富,号陶朱公。③侔(móu):等同。国:周代诸侯国,代指诸侯。④吾子:相当于“您”。⑤相如:相同。⑥从:依从。去:去除。⑦与:赞许,奖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梁有疑()②吾子是()
③臣,民也()④其价一者千金()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布衣富侔国

A.固怪之矣 B.不物喜 C.何谓之文也 D.皆美于徐公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两处)。
侧 而 视 之 一 者 厚 倍 是 以 千 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陶朱公没有告诉梁王该怎么办,梁王却没了疑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治水必躬亲》)
【乙】都御史刚峰①海公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苏点其宦囊②,竹笼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风洲评之云③:“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刚峰宦囊》)
【注】①刚峰:海瑞号刚峰。②宦囊:代指为官所得钱财。③王司寇风洲:王世贞号凤洲,明文学家。司寇为周代掌管刑狱的官,后世为刑部尚书的别称。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非相不得其情()②必如而后事可举也()
③此九字尽海公生平()④于官舍()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治水法既不可执一王司寇风洲评
B.地有高低竹柏影也
C.好逸而恶劳此都御史,那可多得
D.往来荒村野水之间今民生长齐不盗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朗读停顿。
竹 笼 中 俸 金 八 两 葛 布 一 端 旧 衣 数 件 而 已
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1)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两文,你认为海瑞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君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②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① 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③华峤《谱叙》曰:“歆为下郢令,汉室方乱,乃与同志士郑太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之,歆独曰:“不可。今在危险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今无故收之,不知其义。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卒共还,出之而后别。
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② 拜而死。其衣带中有赞③ 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⑤世以此定人之优劣。
【注】①胡贼:古代对北方匈奴人的蔑称。②乡:通“向”。③赞:古代文体名称。
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岂 荀 巨 伯 所 行 邪
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远来视( ▲)(2) 贼至(▲)
(3)友人有疾,不忍之 (▲)(4) 皆哀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
(2)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
▲▲▲
阅读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
▲▲▲
阅读全文,简要概述世人 “定人之优劣”的标准,并结合文中某一个人物作简要分析。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