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马说》,完成下面题目。(共15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③执策而临之( )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文中的“伯乐”比喻 ,“千里马”比喻
,“食马者”比喻 。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 | B.逐许先帝以驱驰 肉食者,未能远谋潭中鱼可百许头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D.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既加宫,益慕圣贤之道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追述以往的经历,既表达对先帝的感恩之情,也表明对后主的耿耿忠心。 |
B.诸葛亮认为目前南北已平定,当率领全军复兴汉室,迁回旧都,实现先帝遗愿。 |
C.诸葛亮主动请缨讨伐奸贼,为了表明决心,郑重立下誓言,如若兵败甘愿受罚。 |
D.诸葛亮担心后主听信谗言,因此恳切劝后主,要广开言路,接纳治国的良策。 |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每自比于管仲。采贤俊于岩穴。 |
B.先主器之。君吴、楚之士。 |
C.而智术浅短。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
D.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
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⑵先主遂诣亮。()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⑷昔武王伐纣。()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
刘备为求贤而(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①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A.重叠 B.同“垒” C.堆集,积聚 D.连续,屡次
(2)戒其子曰()
A.防备 B.戒除 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
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
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
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 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
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 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 |
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文后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朝服衣冠()
(3)私我也()
(4)王之蔽甚矣()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并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关键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
B.听了邹忌的谏言,齐威王仅仅说了一个“善”字,凝练传神,其纳谏的态度和决心跃然纸上。 |
C.妻、妾、客的回答,虽然同为赞扬,但态度语气明显不同。妻是热情的,妾是逢迎的,客是畏怯的。 |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
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魏文侯轶事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选自《资治通鉴》)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命驾将适野(前往) |
B.知文侯以讲于己也 (知道, 明白 ) |
C.乃往,身自罢之 ( 罢免 ) |
D.文侯怒,任座趋出 ( 快走 )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魏由是始大于三晋 |
B.克之,以封其子击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C.文侯应之亦然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
D.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文侯是个诚实守信的人,为了不违狩猎之约,弃宴亲自前往。 |
B.魏文侯坚持外交原则,曾惹怒了实力不弱的韩、赵两国。 |
C.针对魏文侯封地于子的不当做法,任座敢于仗义执言,体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
D.魏文侯一会儿“怒”,一会儿“悦”,若非翟璜的巧妙解说,任座定会小命难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