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届四川达州中考)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乙】
修之来此 ,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①[此]指滁州。   ②[掇]拾取,采取。   ③[上]皇上。
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B.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C.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思)
D.乐其地僻而事简(乐:喜欢)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掇幽芳而荫乔木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近及远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山水画面。
B.滁人生太平之世,享山川风俗之美,安丰年之乐,这是“丰乐亭”得名的缘由。
C.甲乙两篇游记散文,均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D.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体现了作者“与民共乐”的高尚情怀。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9-13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蹑足行伍之间,率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粮而景从……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有改动)

注释:①﹝瓮牖绳枢﹞居住的地方简陋,形容家里穷。②﹝中人﹞平常的人。③﹝蹑足﹞插足,参加。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④﹝赢﹞担负。⑤﹝区区﹞小。⑥﹝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⑦﹝七庙隳﹞这里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亦死秦灭韩 B.楚人之可白发生
C.数百之众与臣而四矣 D.斩木为甲已足

“景”字在古汉语中有三种解释:①阳光。②景物,景象。③“影”的古字,影子。结合文意,“赢粮而景从”这句话应译为()
A. (人们)担着粮食,像追随太阳一样跟着(陈涉)。
B. 到处是(人们)担着粮食追随(陈涉)的景象。
C. (人们)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着(陈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等死,死国可乎?翻译:
乙文说陈涉是“迁徙之徒”,甲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
若要分析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引用甲文的“”这句话,也可以引用乙文的“”这句话。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解释加点的词
①三马而三后( ) ②术未也( )
③先则恐逮臣( )④诱道争远( )
翻译
①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8分,每小题2分)完成(1—4)题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矣/众妙毕
B.南潇湘/初
C.暮冥冥/不宜妄自菲
D.而长烟一空/一食尽粟一石

下面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属余作文以记之。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下面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A.微斯人, 吾谁与归?
没有真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早晨天气晴朗,黄昏天气阴沉,气象变化万千。
C.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虽然如此,那么(洞庭湖)想背面通向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湘的尽头。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不同吧。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2题。
戴胄犯颜执法
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未几,有诈冒事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
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
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4分)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1—3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大治为中心,表现了齐王知错就改,广开言路,勇于革新,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B.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谏齐王,齐王接受了邹忌的讽谏,兴利除弊,使齐国大治。
C.邹忌不被赞美所迷惑,与徐公比较后找到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可见邹忌头脑清醒,善于思考。
D.邹忌讽谏齐王,从生活小事入手,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治国的道理,表现出高超的讽谏艺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是使齐王“除蔽”,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设喻从实处着眼,虚写邹忌之“蔽”,;说理从虚处着眼,狮蝎“王之蔽甚”。
C.本文全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