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知道这首诗是谁作的吗?描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2)在此事件的艰苦历程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重大会议,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3)诗中反映红军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留给我们的伟大精神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我们来说,美洲是我们的祖国,西班牙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旗帜是独立和自由的。
材料二只有团结才能驱逐西班牙人,建立一个自由的政府。
请回答:
(1)西班牙人什么时候开始来到美洲的?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
(2)在“驱逐西班牙人”的过程中,被人们尊称为“南美解放者”的那位杰出领导人是谁?
(3)请你再举出两位世界历史上曾经为人类民族解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伟人。
下面四幅图片反映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请认真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2)他们共同研究的理论成果是什么?请写出这一成果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及发表时间。
(3)图3和图4反映的历史事件被誉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请写出此事件的名称和发生的时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缅怀先烈,进一步弘扬伟大的‘五四精神’,这对于激励广大青年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长春讲话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五四运动中的哪一个口号最能体现运动的性质?
(2)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标志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 长征是一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远征,长征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和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4)五四精神和长征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请你概括它们的共同之处。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材料三(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90周年,两岸各地纷纷举行活动纪念先生及其领导的事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
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
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
材料二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四今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年—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