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题目。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孙权承摄①大业,优文②征仪。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劝权听之。从讨羽。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权欲复授兵,仪自以非才,固辞不受。黄武③中,遣仪之皖④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
大驾东迁,使仪辅太子。后从太子还建业。典校郎吕壹诬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畏吕壹,皆言闻之。仪独云无闻,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据实答问。
是仪不治产业,不受施惠。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室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
是仪时时选贤举能,未尝言人之短。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选自《三国志·是仪胡综传第十七》,有删改。)
【注释】①承摄:继承掌管。②优文:意思是专门下文,给是仪优厚的待遇。③黄武:年号。④皖:地名。下文“建业”也是地名。对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定荆州,都武昌既:既然 | B.后从太子还建业从:跟从,跟随 |
C.未尝有过尝:曾经 | D.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左右:身边的人,近臣 |
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休到,大破之
A.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D.彼竭我盈,故克之 |
下面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仪被派遣到皖县见将军刘邵,准备引曹休出战。 |
B.当众官因害怕吕壹而诬蔑刁嘉诽谤国政时,是仪不畏权势,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
C.是仪置办家产私业,拥有一栋大宅,从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惠赐。 |
D.是仪一片赤子忠心,勤政为国数十年,不曾有过失。 |
请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仪时时选贤举能,未尝言人之短
阅读文言短文《为学》,完成小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③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浙江省定海县海上的普陀山,乃观音道场,佛教圣地之一。③瓶、钵:和尚盛食物的用具,化缘用。解释多义词
西蜀之去南海()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去国怀乡()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下列各组中,两个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吾欲之南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其一贫,其一富——其真无马邪
C.以告富者——必以分人 D.子何恃而往——面山而居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两句“子何恃而往”,为什么前句用问号,而后句用叹号?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短文,讲述蜀鄙二僧的故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日光下澈()⑵悄怆幽邃()
⑶念无与为乐者()⑷相与步于中庭()下列各组中,两个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不可知其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B.乃记之而去——局促一室之内 |
C.以其境过清——不以游堕事 |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微颔之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文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和甲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都写到景物的“影”,作用有何不同?
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小石潭记》;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记承天寺夜游》。同是被贬的人,同是寄情于美景,他们当时的心境有何异同?
文言文阅读(计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沿溯阻绝 ()(2)或王命急宣()
(3)是日,天宇晴霁 ()(4)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翻译下列句子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两文都写到了“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甲】
【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①其力以脱于虎豹②之秦。嗟乎!盂尝君特③鸡鸣狗盗之雄④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呜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注释】①赖:依仗,依靠。②虎豹:像虎豹一样,③特:只、仅仅。④雄:首领。⑤南面而制秦:南面称王制服秦国。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长跪而谢之日( )
(3) 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 (4) 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士以故归之 |
B.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学而不思则罔 |
C.聂政之刺韩傀也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D.安陵君其许寡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翻译。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 盂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请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
阅读文言文《愚公移山》,回答小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 ( ) (2)甚矣,汝之不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本文语言简洁,但也生动。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下面这一劳动场面描绘出来。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_______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