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 | B.建立三省制 | C.废除丞相制 | D.设立军机处 |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人文学者伊拉斯谟虽然同路德存在争论,但也有一些与路德相同的观点。伊拉斯谟认为,如果人们心中没有上帝,他们表面上的虔诚活动,如朝圣、立誓、守夜、禁食,仍是没有用的。这一主张与路德的思想相似之处是
A.反对教会兜售赎罪券的欺诈行为 |
B.主张教随国定并实行宗教宽容 |
C.激励人们积极进取与发财致富 |
D.苦修不能达到救赎的目的 |
加尔文教派认为:为了上帝,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职业中认真劳作,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天职观”。从中可见,天职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
A.严密的社会分工 | B.追求社会财富 |
C.人人为上帝服务 | D.平等的劳动观 |
普罗塔戈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
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
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 |
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
D.感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 |
邓小平同志会见加拿大客人时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南方谈话正确处理姓“资”姓“社”问题和市场与计划的关系,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邓小平“南巡”主要是考查改革开放的成果 |
B.邓小平“南巡”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突破口 |
C.邓小平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A.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
C.确立科技攻坚重点 |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