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鲍君》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②。
注:①罝(jū):网,用以捕鸟兽。②息:平息。
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以鲍鱼置罝中而(               )     ②之以为神(         )
③问其           (            )     ④人为说 (         )
与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昔有人设罝以捕獐

A.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B.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D.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昔 有 人 设 罝 以 捕 獐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
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出师表》,完成各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④悉以咨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3)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出三点即可)

(5)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①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雨雪三日而不霁

水落而石出者

B.婴闻古之贤君

辍耕之垄上

C.公被狐白之裘

同舍生皆被绮绣

D.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文中空缺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三个字,依次是

A.饥 寒 劳

B.劳 寒 饥

C.寒 饥 劳

D.劳 饥 寒

(2)阅读短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加点词语在选文中的含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从选文看,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的“士之怒”是怎样体现的?

【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下流无耻

B.由是感激:因此

C.夙夜忧叹:早

D.躬耕于南阳:亲自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以告先帝之灵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斟酌损益

B.陛下/亦宜自谋

C.锦官城/外柏森森

D.两朝开济/老臣心

(4)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先帝临崩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诸葛亮的原因之一是他做事谨慎。

B.甲文第①②段,作者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三件事。

C.乙诗颔联描写祠内的美景,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D.乙诗颈联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5)对诗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

B.甲文第②段寓情于叙。

C.乙诗首联运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D.乙诗的尾联抒情,寄寓了诗人忧国伤乱怀才不遇的感慨。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乙诗中有一联可看出甲文中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并未实现,请找出来。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B.惟长/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5)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