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解释划线的词语。
陟罚臧否 臧否 平明之理 理
严闻亮卒 闻 虽仇必赏 虽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译文: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译文: 请用 / 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乙】文的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1. |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斗折蛇行"中的"蛇"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3.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处处 |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 |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 “饲”,喂养 |
D.君将哀而生之乎 生:生存,活下去 |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苛政猛于虎也 或泄于目 |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是亦不可已乎 |
C.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
D.而吾以捕蛇独存 |
策之不以其道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甲、乙两文都是先叙后议。 |
B.乙文中作者慨叹的“伯乐不常有”是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 |
C.甲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
D.甲、乙两文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但甲文段卒章显志,乙文段却开篇点明主旨。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2分)
⑵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分)
阅读下文,完成句子翻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翻译】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翻译】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小题:(10分)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 | B.四支僵劲不能动(肢体) |
C.右备容臭(臭味) | D.同舍生皆被绮绣(穿)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意思和用相同的一项是
A.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核舟记》) | B.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 |
C.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D.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的目的是什么?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译: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中写“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缊袍敝衣……”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请结合本文分析宋濂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至少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