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段选自《        》,作者      ,是我国_____(朝代)著名_______家。
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实词。
⑴水陆草木之花,爱者甚蕃。    可(       )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       )
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
⑴予独爱莲出淤泥不染。   之(       )          而(       )
李唐来,世人爱牡丹。   自(       )          甚(       )
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伯牙绝弦》,完成1-3题(每小题2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伯牙弦绝:断绝。
B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C.在流水志:志向。
D.终身不复鼓不复:不再
朗读的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B.峨峨/兮若/泰山
C.乃/破琴/绝弦 D.终身/不复鼓

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B.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C.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老子》,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D.全文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阅读《伯牙绝弦》,完成1-3题(每小题2分)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伯牙弦绝:断绝。
B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C.在流水志:志向。
D.终身不复鼓不复:不再
朗读的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B.峨峨/兮若/泰山
C.乃/破琴/绝弦 D.终身/不复鼓

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
B.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C.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老子》,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D.全文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文言文阅读理解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_______
如外人________
③便还家_________
病终___________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渔人甚异,复前行缘溪行,忘路远近
B.不足外人道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之。
C.处处之寻向所
D.既出,得船太守即遣人随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回答9——12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①,何哉?竹本②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③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④者。竹心空,空以体⑤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⑥者。竹节贞⑦,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⑧,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⑨为庭实⑩焉。(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释】①贤:贤者。②本:根。③善建不拔:意志坚定不移。④中立不倚:处事正直,不偏不倚。⑤体:体悟。⑥虚受:虚心接受。⑦贞:坚贞。⑧名行:指人的名节、品行。⑨之:代词,指竹子。⑩实:充实。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⑴ 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⑵ 陶后有闻:
⑶ 竹本,固以树德:
险一致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甲】文从莲的、品性四个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从竹的本固、性直、、节贞四个方面联想竹的君子之德。
从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看,【甲】【乙】两文相同之处各是什么?
写作方法:
表达方式: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第1—4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陈太丘与友期行()
(4)相委而去()
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待君久不至,已去。
【乙】文的主题可以用一个词语(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文中把“雪”比作“盐”和“柳絮”,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请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