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手?”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①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③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部。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之不继,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特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④,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屈致:(让他)屈意前来。②病笃:病重。③开府:设立臣相府。④仪轨:礼仪法规。
(1)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
B.亮每患粮不继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C.随身衣食,悉仰于官 |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
D.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事必躬亲。
B.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己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大业未成。
C.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上表请求身后不优抚家人,及卒,后主成全了其遗愿。
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分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②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后面的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持汤沃灌:皆被绮绣:
腰白玉之环 :容臭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文章从哪四个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阅读下面文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畎亩之中 |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执策而临之 |
C.云归而岩穴瞑男有分,女有归 | D.行者休于树受任于败军之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醒能述以文者。下面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介绍醉翁亭的方位、建亭者及命名者是为了引出“醉翁之意”,意在饮酒及欣赏山水之乐。 |
B.作者认为山间“晦明变化”的朝暮之景略显单调,不及山间四时景色变化之美而“乐亦无穷”。 |
C.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描绘,映衬了百姓安居乐业及太守政事繁忙的事实。 |
D.文章最后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 |
阅读下面的文段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 |
B.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所以动心忍性 |
C.而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D.之多助之至攻亲戚之所畔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乙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B.乙文中列举六位人物的事例,既引出观点,又充当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但说理充分,而且加强了文章气势。 |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治国的道理。 |
阅读下面文言文。(10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B.或置酒而招之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或遇其叱咄,色愈恭(《送东阳马生序》) |
C.箪瓢屡空,晏如也。 | D.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将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树。 |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自娱。 |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心上。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二)秦兵逼淝水而陈①,晋兵不得渡。谢玄⑦遣使谓阳平公融③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④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⑤而杀之,蔑⑥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玄等乘胜追击,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陈:同“阵”,布阵。②谢玄:东晋将领。③融:即苻融,前秦将领。④坚:即苻坚,前秦皇帝。⑤蹙(cù):逼近,逼迫。⑥蔑:没有。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十年春,齐师伐我(2)小信未孚 (3)若移陈少却(4)但引兵少却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语段(一)中的“何以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两个语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