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出师表》,完成小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⑨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作奸犯科(律条) | B.察纳雅言(正确的言论) |
C.先帝不以臣卑鄙(低级恶劣) | D.临表涕零(眼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水时至 |
B.今南方已定是亦不可以已乎 |
C.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D.悉以咨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话作者分析了当时蜀汉所处的形势,先指出了不利的主观条件,再指出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并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
B.第⑤段作者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贤臣,远小人,使汉室兴隆。 |
C.第②段作者在执法方面,主张刑“作奸犯科者”,赏“为忠善者”。 |
D.第⑥段作者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 D.或阻之(或:有的人)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濯清涟而不妖②不蔓不枝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 B.花之富贵者 |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能以径寸之木 |
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道士救虎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土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视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具()躬()以(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找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俨然()咸()乃 ()延()下面句子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力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前有大梅林乘此得及前源翻译句子
(1)前有大梅林,饶子()(2)乘此得及前源()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如果用一成语做标题,这个标题是________________。短文表现了魏武帝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