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hàndàn)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有删节)
【注】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不不枝(         )     (2)陶后有闻(         )
(3)及花之谢(       )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         )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孔子云:何陋有? ②芙蕖自荷钱出水
B.①陶后鲜有 ②一老河兵
C.①此皆言其目者也 ②高二黍许
D.①香远清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段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却不相同:甲文是因莲花的君子之风,乙文则是为莲花的观赏价值。
B.甲文重在托物言志,对莲花本身的描写惜墨如金,把更多的笔墨花在莲花的品格上;乙文则重在多角度着力写出莲花的功用。
C.甲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手法,凝练传神地描写了莲的形象;乙文则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荷花由“出水之日”至“结实”的美景。
D.甲文由表及里、由形象到主旨,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的君子之德;乙文则主要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了荷花“可目”的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
注:①益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至 舍 四 支 僵 劲 不 能 动 媵 人 持 汤 沃 灌 以 衾 拥 覆 久 而 乃 和。
解释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负箧屣(2)中有足乐者
(3)乃吞纸以实腹(4)成学士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嗜学,家贫无资。
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文回答)
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齐师败绩。公将之驰:
(2)一鼓作气,而衰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能面寡人之过者刺:
(5)欲言,无可进者 虽: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
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的原因。
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一)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咦!‘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二)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①杨子:战国思想家。②党:同乡。③竖:童仆。④炯戒:明显的警戒。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杨子之邻人羊(逃跑) B.吾不知所之,所以也。(通“返”)
C.或君不善学(认为) D.王生益愠,不应而还。(离开)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损言笑者,何哉伯乐不常有
B.请铭之坐右,昭炯戒其境过清
C.又非夫子有鸣而不能通其意
D.善学者所应有邪?如土石何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②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两篇文章都提出了对学习方法的思考。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从其议。
②历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于是下吏莫不自励。
③明帝即位,赐爵关内侯。顷之,特进曹洪乳母当,与临汾公主侍者共事无涧神系狱。卞太后遣黄门诣府传令,芝不通,辄敕洛阳狱考竟。芝居官十一年,数议科条所不便者。其在公卿间,直道而行。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注] ①折:判决。②可不各勉之哉:大家能不以此自勉吗?③特进:官职名。④当:人名。⑤事:祭祀。⑥黄门:官职名。⑦考:通“拷”。⑧隅:方正廉直。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不胜(掠夺) B.辄洛阳狱考竟(下令)
C.而多所托(通 “嘱”) D.芝性亮直,不廉隅(自夸)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多所属托形貌昳丽
B.夫刑罪失臣妻私臣
C.昭犹惮芝,不通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D.收付狱夫不能游堕事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2)君劣于上,吏祸于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
司马芝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又于边外埋苇薄为界,横斜十余里,状若藩篱,扬言曰:“此吾长城也。”北兵至,悉拔而火之,司马又置之。既而三火,乃以炮石伏机其下,北兵焚薄,药石尽发,死伤甚众。既遁去,司马设薄如前,北兵遥望皆却走,以故帖服若神。后司马既老乞骸归,塞上复警,召再起,司马时年八十有三,力疾陛辞。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于是司马复至边,每至处,辄卧幛中。北人闻司马至,皆不信,因假议和,将验真伪,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伸出)舌而退。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新城王大司马霁宇北边时(镇守) B.每边,辄使四人扛之(按照)
C.北兵至,悉拔而之(用火烧) D.司马以桐木依样为刀(暗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乃炮石伏机其下君为长者
B.北兵至,悉拔火之狼亦黠矣,顷刻两毙
C.时马上舞动仓鹰击殿上
D.又于边外埋苇薄界宫中府中,俱一体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上慰之曰:“但烦卿卧治耳。”
②启帘见司马坦卧,皆望榻伏拜,挢舌而退。
结合文中材料,对王霁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