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题目(12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4分) ( ) ( )
A.有好事者船载以人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
B.至则无可用至于园可无憾矣(《于园》) |
C.蔽林间窥之坐窥井邑(《黄鹤楼》) |
D.益习其声稍近益狎 |
E.尽其肉,乃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要求自己)。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声,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估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节选自《明史·王绂传》)
[注释]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这里指纸。②氍毹(qú shū):地毯。选出与例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例句:以友故与之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擅长作诗,还爱好看书,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写信来索求,王绂才给他作画。 |
D.选文中写了王绂的三件事,表现了他不慕权贵,不贪财物,清高耿直。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有谏之者②明旦访其人赠之
③同列语之日④我画直遗黔公不可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绂日:“我非不闻之,是必与我索画耳。”(2分)
(2)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③钟大不可负;以椎④毁之,钟况⑤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注释】①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则:但是。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 词(4分)
(1) 欲负而走( ) (2) 百姓有得钟者( )
(3) 钟况然有音 ( ) (4) 遽掩其耳 ( )找出与“以椎毁之”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至之市 | B.是吾剑之所从坠 |
C.范氏之亡也 | D.观之正浓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根据这个故事产生的成语是哪个?你认为本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分)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②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③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④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②丈人:古代对老者的尊称。③诮(qiào):责备。④端:特意。 下列句中的“之”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 | B.永之人争奔走焉 | C.渔人甚异之 | D.怅恨久之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②扶而道苦之()
③我固尝闻之矣()④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2分)
(2)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2分) “黎丘丈人”错杀其子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太平崔默庵医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斗,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坐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1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床榻桑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病愈。盖其人为漆所毒,他医皆不识云!
注释:1擘:同“掰”,掰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诸医束手诸()②必得其因而后已已()
③盖目眶尽肿尽()④遂命之食食()下列选项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见病者以手擘目 | B.何以都不闻消息 |
C.以螃蟹数斤生捣 | D.何不试之以足 |
翻译句子。
盖其人为漆所毒,他医皆不识云!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为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下列句中的“之”与“爱霁云之勇且壮”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辍耕之垄上 | D.渔人甚异之 |
下列对课文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贺兰非常敬佩南霁云,特地款待他,但是不答应出兵帮助他。 |
B.南霁云想起受苦的百姓,食不下咽,并自断一指,宴会上的人都被感动得哭了。 |
C.南霁云在离开时,当面对贺兰说以后要杀他。 |
D.张巡不愿意投降并告诫南霁云不能投降。 |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⑴延霁云坐延: ⑵因拔所佩刀断一指因:
⑶此矢所以志也志:⑷贼以刃胁降巡降: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②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