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从参加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的学生中抽出50名学生,并统计了他们的数学成绩(成绩均为整数,满分为100分),将数学成绩进行分组并根据各组人数制成如下频率分布表:
(Ⅰ)将上面的频率分布表补充完整,并估计本次考试全校85分以上学生的比例;
(Ⅱ)为了帮助成绩差的同学提高数学成绩,学校决定成立“二帮一”小组,即从成绩为中任出两位同学,共同帮助成绩在
中的某一个同学,试列出所有基本事件;若
同学成绩为43分,
同学成绩为95分,求
、
两同学恰好被安排在“二帮一”中同一小组的概率.
分组 |
频数 |
频率 |
[ 40, 50 ) |
2 |
0.04 |
[ 50, 60 ) |
3 |
0.06 |
[60, 70 ) |
14 |
0.28 |
[ 70, 80 ) |
15 |
0.30 |
[ 80, 90 ) |
|
|
[ 90, 100 ] |
4 |
0.08 |
合计 |
|
|
如图,在三棱柱中,四边形
为菱形,
,四边形
为矩形,若
,
,
.
(1)求证:平面
;
(2)求证:面
;
(3)求三棱锥的体积.
城市公交车的数量太多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太少又难以满足乘客需求,为此,某市公交公司在某站台的名候车乘客中随机抽取
人,将他们的候车时间作为样本分成
组,如下表所示(单位:min):
组别 |
候车时间 |
人数 |
一 |
![]() |
![]() |
二 |
![]() |
![]() |
三 |
![]() |
![]() |
四 |
![]() |
![]() |
五 |
![]() |
![]() |
(1)求这名乘客的平均候车时间;
(2)估计这名乘客中候车时间少于
分钟的人数;
(3)若从上表第三、四组的人中选
人作进一步的问卷调查,求抽到的两人恰好来自不同组的概率.
已知,
.
(1)求的值;
(2)当时,求
的最值.
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
,
为原点.
(1)如图1,点为椭圆
上的一点,
是
的中点,且
,求点
到
轴的距离;
(2)如图2,直线与椭圆
相交于
、
两点,若在椭圆
上存在点
,使四边形
为平行四边形,求
的取值范围.
已知函数.
(1)当时,求函数
的单调区间;
(2)若函数在区间
上为减函数,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3)当时,不等式
恒成立,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