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
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列句中划线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
翻译句子。
⑴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古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涕,眼泪。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⑧邪:同“耶”。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___(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____(4)元帝异之 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具以东渡意告之。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甲】【乙】两文都主要以___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甲】文中曹刿的特点是
【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 (15分)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乙文】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妻妾之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适有之 ()(4)药不足辞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
C.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
D.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翻译下列句子。(6分)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联系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
阅读下面文言文。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军中不解其故 ( )②比次日()
③领飞骑三百 ( )④此去西南十里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一霎而绝”相同的一项是()
A.默而识之(《〈论语〉八则》) | B.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
C.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联系选文,分析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乙】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方为秋田之害( )②岁以大穰( )
③土人谓之“傍不肯” ()④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下列“以”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B.以刀劈狼首 |
C.乃以瓦布之 |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翻译句子。
①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②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出自 【乙】文的成语是 。
自然界的生命是相生相克的,请说说两个故事分别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于园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州,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①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②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③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④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⑤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⑥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富人于五所园也()②主人处处款之 ()
③缘坡植牡丹、芍药 ()④颓然碧窈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②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
③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船载以入以实奇 | B.断其喉,尽其肉坐其中,颓然碧窈 |
C.有黄鹤楼者非显者刺 |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非亭午夜分 |
作者在说明于园的特点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段举例说明(至少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