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额定电压是2.5V的小灯泡,其正常工作时电阻约10Ω。小明想测定这个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室中有如下器材: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各一个,三个规格分别为A:“5Ω 1A”,B:“20Ω 0.5A”,C:“lkΩ 1A”的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电源(电压为6V)。
(1)小明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电路图,通过分析你认为小明应选用规格为_____(选填A/B/C)的滑动变阻器。
(2)图乙已连接了部分电路。请你根据图甲所示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2分
(3)小明正确选择了滑动变阻器,按图26甲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发光较暗,电流表有示数.任意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示数不变(示数不为零)且小于2.5V。具体原因是 。
(4)小明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5)小明根据测量灯泡实际功率的多组实验数据,作出了I—U图象,如图所示。
结果发现图线不是直线,这表明灯泡的电流与电压 (填“成”或“不成”)正比,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
请将各图的读数填在其相应的空格里。
温度计的示数 |
电压表的读数 |
电流表的读数 |
|
为了研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甲、乙两组同学在常温下做了如下实验:他们分别选用材料不同的若干合金导体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实验中他们将这些导体分别接在某一恒定电压的两端,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来了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然后将相关实验数据整理后,填入下表中。
小组 |
实验序号 |
导体的材料 |
导体的长度(米) |
导体的横截面积 (×10-6米2) |
通过导体的电流 (安) |
甲 |
1 |
镍铬合金 |
0.1 |
2 |
0.3 |
2 |
0.3 |
6 |
0.3 |
||
3 |
0.1 |
3 |
0.45 |
||
4 |
0.2 |
6 |
0.45 |
||
乙 |
5 |
铁镍铝 合金 |
0.25 |
5 |
0.2 |
6 |
0.45 |
9 |
0.2 |
||
7 |
0.5 |
5 |
0.1 |
||
8 |
0.9 |
9 |
0.1 |
![]() |
①甲组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3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5)。乙组同学分析本组记录的实验数据(16)(选填“能”或“不能”)得出同样的结论。
②甲、乙两组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17)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常温下,导体的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时,长度越长,导体的电阻越大。
③乙组同学进一步综合8次实验中所记录的导体长度及横截面积的大小,并结合相关条件初步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3与4或5与6或7与8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常温下,(18)。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和3与4或5与6和7与8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常温下,(19)。
(c)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和5与6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常温下,(20)。
小华同学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实验器材齐全且完好,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①小华正确串联实验器材,并将滑片放置于变阻器的一端,然后将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闭合电键后,两电表的示数如图所示。接着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到另一端时,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逐渐增大到0.58安,而电压表的示数始终保持不变,则他在连接电路时存在的问题是(11)。
![]() |
②经过思考,小华重新实验,他正确连接电路,操作步骤正确,闭合电键后,
发现两电表指针所指的刻度仍与图所示一致。则小华同学在实验中使用的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为
(12)欧。
③继续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当滑片位于中点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安。则此时测得Rx的阻值为(13)欧。滑动变阻器在该实验中可以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起到(14)作用。
如图所示为活动卡上的几个实验
①如图(a)所示实验过程是定量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4)之间的关系,量筒中盛放的是水,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用(5)表示,V2-V1表示(6)。
②如图(b)所示,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将铅笔压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观察到手指肌肉下陷情况不同,这是在探究(7)的关系。
③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中,在空饮料瓶底部的同一深度处扎三个小孔,瓶中装满水后,观察到如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8)。
④如图(d)所示是(9)实验的过程,实验中若玻璃管倾斜,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将(10)(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托盘天平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测量仪器。在使用前调节天平时,要将游码移动到(1),若此时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这时应进行的操作是(2)。请你从学习过的实验中例举一个使用托盘天平作为测量仪器的物理实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