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统治者来说,顺应历史潮流,因时而变是明智之举。阅读下列材料:(7分)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当中国和日本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后,同样是30年,日本人用30年的时间成为东亚第一强国,中国人用30年的时间证明了必须改变国家制度。
材料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是绝不肯放弃点滴权力的,他们远没有英国的统治者那样明智,总是从不知道妥协,因而丧失掉了许多历史的机遇。  
——雷颐《被延误的现代化)》
材料三: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请回答: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同样是30年”时间,中国和日本各自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
(2)根据材料二,英国的统治者善于“妥协”(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的结果是什么?20世纪初的哪一事件使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失去了权力?(2分)
(3)材料三“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开始于哪一事件?从此中国走上了什么正确的建设道路?(2分)
(4)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到哪些启示?(1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俄国二月革命 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亚非拉地区在不断崛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每十年都有一次大发展。科学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电子技术问世后,其发展变革的速度明显加快。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
材料二下列两幅图的阴影部分所示,依次是1948年某国“工业生产总值”(图一)和“黄金储备”占世界的比重(图二)。

材料三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材料四今天我们结束了一个厄运的时代,印度再次发现了自己。
——尼赫鲁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特点?请从该材料中找出这次科技革命的两个特点。
(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是哪个国家的信息?该国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处于何种经济地位?你认为该国取得这种经济地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共同敌人”指的是什么?斯大林预测的“同盟分裂”成为现实,导致美苏“同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美苏“同盟分裂”导致什么政治格局的出现?
(4)材料四中“厄运的时代”指的是哪个国家的殖民统治?印度独立于哪一年?

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个时代的灵魂,更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我宁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
材料二

材料三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他还提倡天赋人权的学说。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隶属于哪一部英雄史诗?该史诗是研究哪一地区的重要史料?
(2)材料二图片中的两位人物是哪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代表?当时广为流行的思潮是什么?这一思想文化运动斗争的矛头直指欧洲封建社会中哪一统治阶层?
(3)材料三中的孟德斯鸠是哪一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三权分立”思想进行最早实践的是哪个国家?材料二、三两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4)材料四中名画的作者是谁?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史开天辟地的大事。某班级围绕这两件事开展了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四种课外学史的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成学习卡片,现请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看图学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1)写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以及历史意义。
方式二:咏诗学史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请回答: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方式三:赏乐学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3)举一例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战役。请你为同学们再推荐一首抗日歌曲。(写出歌曲名称)
方式四:识物学史

(4)标语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此时集结在泰州的人民解放军正在准备什么战役?
领会与创新
(5)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两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综合探究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美各自调整经济体制,形成了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斯大林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罗曼·罗兰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四 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面对“大萧条”现状,他坚定地认为,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
材料五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节录)》
(1)据材料一和材料四,说说列宁与罗斯福面临的相同境况是什么?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列宁的“途径、方法”和罗斯福的“试验”各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个“创造”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并概述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5)依据材料五,概括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6)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对苏联这种经济模式的学习和借鉴,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什么作用?

历史时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并给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造成极大影响。请你乘上时空穿梭机穿越时空隧道,根据所给信息完成下表。

(1)1939年9月1日德军对________发动了突然袭击,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22日,______________,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二战规模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________,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德、意、日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使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1942年1月,中、苏、美、英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__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___正式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________会晤,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这次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导致战后出现两极格局。
(4)二战后初期,美国采取了以___________为中心的“冷战”政策,1947年______________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为达到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又实施了________计划、组织建立了______________组织。
(5)西欧国家为发展经济和提高国际地位密切合作,在_____年成立欧共体;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___经济大国,西欧和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50年代那样,在西欧阵营里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