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徐和老师共同完成以下两个实验探究。
【探究一】酸和碱反应的探究
(1)请依据下图设计一个酸和碱反应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向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②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硫酸,并不断搅拌溶液。 |
① 溶液颜色__________; ② 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_____色为止。 |
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该反应属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反应。 |
(2)小徐选取BaCl2、酚酞、紫色石蕊溶液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上述酸、碱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请你根据下表判断正确的实验方案及分析方案错误的原因:
实验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 |
取样,滴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 |
出现白色沉淀 |
硫酸过量 |
方案二 |
取样,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
酚酞溶液不变色 |
酸、碱恰好反应 |
方案三 |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
溶液变红 |
硫酸过量 |
①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正确的方案是:方案 。
②请分析另外两个方案错误的原因: ; 。
【探究二】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探究
(3)小徐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后的废液50g,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出右图,其中纵坐标m是实验得到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横坐标表示加入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请你参与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 质量。
②通过计算求出图中b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最终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8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实验操作 |
使用现象 |
对比结论 |
Ⅰ.一片用粗砂纸单向用力打磨3次,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用镊子取出。 |
现象一:粗砂纸打磨的在划痕处有少量气泡,附着少量疏松的紫红色固体。 |
现象一与现象二对比,说明 ①▲ |
现象二:粗砂纸打磨的片刻内现象不明显。 |
||
Ⅱ.一片用特细砂纸往复打磨数次,再将其浸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取出。 |
现象三: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产生较多细小气泡,表面均匀附着紫红色固体。 |
现象三与现象一对比,说明 ②▲ |
现象四:特细砂纸打磨的表面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
现象四与现象三对比,说明 ③▲ |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
▲。
(10南充17)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它们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而发酵粉是制作糕点不可缺少的原料。小红对发酵粉产生了兴趣,他查阅自理哦啊发现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含碳酸钠、碳酸氢钠,它们可与面粉、水混合发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会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孔使馒头面包松软可口。
【猜想】小红认为可用发酵粉与稀盐酸反应制CO2。
【实验探究】小红进行如下探究:
(1)若选择下列仪器组装CO2的发生装置,他应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或________。(填仪器编号)
(2)碳酸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碳酸钠又名________(填俗称)。实验时小红忘了稀释浓盐酸,他直接将足量浓盐酸与适量发酵粉反应,观察到反应发生器里有大量气泡冒出。写出发酵粉中碳酸钠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3)小红准备用新制的澄清石灰水来验证生成的CO2,他预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在实验(3)中,小红的实验未达到预期结果,请你帮他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炭作为还原剂用于金属冶炼已有几千年历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木炭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铜所生成的气体产物是什么,提出了猜想:
a、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
b、气体产物可能是一氧化碳;
c、气体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1)如果猜想a成立,写出气体产物通入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果猜想b成立,写出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铁架台已略去),通过实验探究气体产物的成分。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A、E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均变浑浊,C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由此可得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为。
(4)有同学提出,从简约装置、节约实验药品的角度出发,上图装置可进行改进,去掉A、B、C装置,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同样可以探究出该气体产物的成分。请你写出其实验操作过程(写出操作步骤,不需要写出现象和结论)。
进入9年级学习化学,我们亲身体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感受到了化学的无穷魅力。覃浪在回顾整理下列实验中提炼了许多探究方法。
实验一、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进行下图所示实验)
实验现象:(I)、(IV)中的小花变红。
设计(Ⅱ)、(Ⅲ)实验的目的是: 43。
该实验的探究方法是:设计分析 44(填“A”或“B”或“C”,获得结论。
A.仅一个单因素的实验
B.有多种因素的对比实验
C.用前面实验的生成物继续实验
实验二、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也发生了反应
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而变浑浊。彩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十分相似,也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但此反应无明显实验现象,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5。她为了能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溶液中确实发生了反应,设计了如下方案。请你将她设计的方案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和方法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启示 |
|
方案1 |
向一个软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再注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盖紧瓶盖,摇动塑料瓶。 |
46 |
47 |
从反应物二氧化碳的减少(压强减小)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
方案2 |
48 |
49 |
50 |
从生成物的存在来判断反应的发生 |
官龙同学认为彩云同学设计的方案1中,不能得出CO2与氢氧化钠是否确实发生了反应,理由是什么? 51。
核事故时往往泄漏出污染物(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毫克(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请回答:
(1)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和两者的关系是。
A.同种元素 | B.同种物质 | C.同种分子 | D.同种原子 |
(3)假设所处的环境已受污染,通过服用加碘食盐(注:加碘食盐中的碘为)的方法能否有效起到避免核辐射的目的呢?
【查阅资料】成人每天食用食盐的质量通常为6g;某种加碘食盐的标签如图所示。
【问题分析】500g该品牌食盐中,含碘的最大质量是;若要使人体甲状腺中的碘达到饱和,至少需要一次性食用该品牌碘盐 。
【结论】日常服用加碘食盐 (填“能”或“不能”)起到避免核辐射目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