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甲乙丙三则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丙】陶宏景字通明,幼有异操,终身不娶。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观白日,不为远矣”。以茅山为金陵华阳之天,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以隐居代名。特爱松风,庭馆皆植树,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梁武帝手敕招之,不出,惟画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续世说·栖逸》)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晓雾将 (  ▲   )  ②猛浪若 (   ▲  ) ③(   ▲   ) 
选出“之”的用法和“有人执绳以杖驱之”相同的一项 (  ▲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梁武帝手敕招之
C.辍耕之垄上 D.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句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甲文抓住哪一个字来描绘景物?乙文总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
乙文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丙文中陶宏景画的双牛图有什么深刻的的含义?
甲文和丙文都表现了陶弘景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借用乙文的一个句子含蓄地表现出来,请写出这个句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解释划线的词。
⑴乘御风(  )⑵多趣味( 
引凄异(  )⑷沿阻绝( 
“巴东三峡”指长江上游四川、湖北两省之间的 峡、巫峡和 峡。
文中与诗句“苍崖中裂银河飞,空中万斛倾珠玑”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课文百余字,写尽三峡风光,你最欣赏文中哪一句?找出来并作一点赏析。(赏析不少于10个字)(1+2=3分)
句子:赏析:
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 的一部书。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不亦乎 (2) 与朋友交而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题目
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反。
B.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
C.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
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期(日期) 去(离开) 委(委托) 信(信用)
B.期(约定日期) 去(离开) 委(舍弃)信(信用)
C.期(日期)去(到……去)委(舍弃) 信(相信)
D.友人期(约定日期)去(去往)委(委托)信(相信)

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
(2)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家君:
对这段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既是个“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翻译句子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通过学习这则故事你受到哪些启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只划一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咸:()足:()诣:()
翻译下面句子的含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语段中村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用原文回答)

阅读苏轼的《齐王筑城》一文,完成题目。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ó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苦支备②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
③今大雪④臣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望天而歌

A.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B.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C.为坛而盟(《陈涉世家》)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译文: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译文:
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