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丙三则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丙】陶宏景字通明,幼有异操,终身不娶。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观白日,不为远矣”。以茅山为金陵华阳之天,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以隐居代名。特爱松风,庭馆皆植树,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梁武帝手敕招之,不出,惟画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续世说·栖逸》)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晓雾将歇 ( ▲ ) ②猛浪若奔 ( ▲ ) ③谓人曰( ▲ ) 选出“之”的用法和“有人执绳以杖驱之”相同的一项 ( ▲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 B.梁武帝手敕招之 |
C.辍耕之垄上 | D.孔子云:何陋之有? |
翻译句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甲文抓住哪一个字来描绘景物?乙文总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
乙文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丙文中陶宏景画的双牛图有什么深刻的的含义?
甲文和丙文都表现了陶弘景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借用乙文的一个句子含蓄地表现出来,请写出这个句子。
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回答问题(共12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渔人甚异之(2)复前行,欲穷其林(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4)诣太守(5)欣然规往(6)未果,寻病终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选出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忘路之远近 | B.渔人甚异之 |
C.闻之,欣然规往 | D.具答之 |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阅读《活板》,回答下列问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又为活板___________(2)则以纸帖之______________
(3)一板已自布字___________(4)木格贮之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持就火炀之。
(2)用讫再火令药熔。这段文字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五个步骤,它们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请将它们的序号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①排列字印②以火熔药③按平版面④设置铁板⑤用药物蒙盖铁板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蒙乃始就学 即更刮目相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文章写鲁肃的反应对于表现吕蒙有什么作用?
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乙】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②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③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④被径。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信足荡累⑥颐物⑦,悟衷⑧赏。《与施从事⑨书》
【注】①故鄣县:古地名,在今浙江安吉西北。②干:连接。③企:祈求,盼望得到。④春罗:即女萝,一种爬蔓植物。⑤晦:黑暗。⑥荡累:消除烦恼。 ⑦颐物:留连物态以怡情养性。颐,颐养,保养。⑧悟衷:内心有所感悟。⑨施从事:作者的朋友。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1)窥谷忘反()(2)春罗被径()下面各项句中划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从民欲也 | B.一百许里潭中鱼可百许头 |
C.秋露为霜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D.归飞之鸟贤能为之用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后总结归纳,两文分别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分静景、动景归纳,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与朱元思书》 |
《与施从事书》 |
|
静景 |
||
动景 |
吴均的这两篇短文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2)既加冠()
(3)听已()(4)琅琅达旦()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B.必以分人 |
C.计日以还 | D.以刀劈狼首 |
翻译下列各句。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读了【甲】【乙】两文,宋濂和王冕你更欣赏哪一个?试结合选文简要说说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