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①,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②,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注释:1“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
2“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下列划线字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吝啬) |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道理) |
| C.若无罪而就死地 (归罪) | D.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藏) |
下列句式与例句句式一致的是 ( )3分
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 C.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下列划线虚词与例句虚词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A.牛何之? | B.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 C.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 A.孟子看透了齐宣王的真实想法,用“称王”来诱导齐宣王实行“仁政”。 |
| B.齐宣王以牛易羊,不忍心看到牛觳觫,孟子认为他是假仁义。 |
| C.齐宣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说明齐宣王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
| D.孟子用“君子远庖厨也”形象地说明了“仁”的内涵。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类型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我若也
|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 B.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 C.惟兄嫂是依 |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比去,以手阖门 |
| B.善刀而藏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 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技盖至此乎 |
| D.敛不凭其棺既然已,勿动勿虑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记鸽
(清)管同
叶侯之家获二鸽,缚其翅而畜之野。狸者知其不能飞也,攫而食其雌。雄者怒,奋其喙啄狸,狸嗥而去。不数日,复获一雌焉,狸至而又食之,然以前被啄故,若惮雄不敢近。雄因自恃其强,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管子曰:吾观狸鸽之事有深感焉。当夫狸之始至也,盖欲攫鸽雌雄而并食之矣。然而力疲于雌,又度雄者知必死而致力,则权嗥而去,以避其锋,兵法所谓穷寇勿追,强而避之之说也。
及其再至,非不欲先食雄,然而知雄必备而雌无备,故先易而后其难,且示雄以若独食雌者,而使之不忌,兵法所谓诱之骄之者也。
至是而雄固已怠矣,乘其怠而突取之,则计无不得,兵法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
吁!狸所为悉合于兵法,鸽乃游其术中而不悟也。吾思鸽之与狸诚为非敌,然雄啄狸,狸始未尝不畏。使彼雌雄者并力相扶,以与狸为难,狸虽强,何至并为所食哉!恃一己之强,而不知援其侪类,侪类亡而己抑吾又思之:夫鸽虽小鸟,然健而善飞,当其悬哨薄云,虽鸷若鹰莫能害,而何惧一狸乎?以见获于人而遂不能飞,以不能飞而遂为狸所食。然则世之见获于人者,其亦可为深虑也已!
【注】①悬哨,高飞呼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奋其喙啄狸奋:张开 |
| B.度雄者知必死度:估计 |
| C.雄固已怠矣固:必定 |
| D.当其悬哨薄云薄:与“厚”相对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缚其翅而畜之野则或咎其欲出者 |
| B.有深感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
| C.知雄必备而雌无备吾尝终日而思矣 |
| D.以见获于人以其无礼于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侯家先后得到三只鸽子,其中两只是雌鸽,一只是雄鸽,被狸分三次吃掉;在狸第一次进攻时,雄鸽曾奋力抗争过。 |
| B.狸为了吃掉鸽子采取了种种手段,这些手段依次符合“诱敌骄敌”“穷寇勿追、强而避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策略。 |
| C.悲剧之所以产生,一是鸽持一己之强而不与同辈并力相扶,以致被狸各个击破;二是见获于人,被捆住了翅膀,因而被狸所乘。 |
| D.本文是一篇寓言小品,以叙为辅,以议为主,议论部分始终紧扣故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揭示了“狸鸽相斗”背后蕴藏的意义。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为备,居无何,竟为狸所食。
(2)兵法所谓诱之骄之者也。
(3)狸所为悉合于兵法,鸽乃游其术中而不悟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
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著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子昂)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谓曰: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诰,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公乃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又与贺知章、崔宗之等自为八仙之游,谓公谪仙人,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遂就从祖陈留采访大使彦允,请北海高天师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
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心非所好,公遐不弃我,乘扁舟而相顾。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
时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有删节)
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卷二O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言多讽兴讽:劝谏 |
| B.横被六合被:覆盖 |
| C.害能成谤害:害怕 |
| D.手集未修修:编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公乃浪迹纵酒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
| B.御手调羹以饭之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 C.俾予为序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 D.今所存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自远祖显赫。先人曾为凉武昭王,累世为官,中世无辜被贬,其后五代均为平民,令人叹惜。 |
| B.李白才华卓著。有人说,陈子昂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李白改变了诗坛自梁、陈以来的绮靡之风。 |
| C.李自仕途不济。也曾深得皇上宠信,一度出入翰林,终因谗言被疏远,后位列八仙,誉为谪仙。 |
| D.李白晚景落魄。因卷入“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后辗转依附于当涂李阳冰,文稿得以整理。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2)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
(3)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羽死,高祖袭夺信军,徙信为楚王,都不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亭长,钱百,曰:“公,小人,为德不竞。”召辱已少年令出跨下者,以为中尉,告诸将相日:“此壮士也。方辱我耐,宁不能死?死之无名,故忍而就此。
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败,昧亡归信。汉怨昧,闻在楚,诏楚捕之。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有变告信欲反,书闻,上患之。用陈乎谋,伪游于云梦者,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日:“斩昧谒上,上必喜,亡患。信见昧计事,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若欲捕我自媚汉,吾今死,公随手亡矣。”乃骂信日:“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于陈。高祖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信。至洛阳,赦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称疾不朝从。由此日怨望,居常鞅鞅①,羞与绛、灌等列。尝过樊将军哙。哙趋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办耳。”上笑曰:“多多益办,何为为我禽?”信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节选自《汉书•韩信传》)
太史公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同辑),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鞅鞅:郁郁不乐的样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小人,为德不竟竟:终了,完毕 |
| B.素与信善素:一向 |
| C.欲谒上,恐见禽见:看见 |
| D.吾如淮阴如:前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信初之国周、召、太公之徒 |
| B.高祖且至楚不出,火且尽 |
| C.大王乃肯临臣乃骂信曰 |
| D.召辱己少年令出跨下者今者项庄拔剑舞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的逃亡将领钟离昧,与韩信交好。项王死后,他逃亡投奔韩信。汉王忌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让楚国逮捕他。 |
| B.有人告发韩信意图谋反,汉高祖感到担忧。他采用陈平的计策,准备攻击韩信。韩信出卖了钟离昧,解除了刘邦对他的疑忌。 |
| C.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找旁边可以安置万户人家的宽敞的坟地。 |
|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相比。可是,他却在天下已经安定之时,图谋叛乱,理应被诛灭宗族。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附加一则课本语句翻译)
(1)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为陛下禽也。
(2)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