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治章句。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竞来请托。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大统十年,除庆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榜。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逾怒曰:“王茂当死,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僧习颍川郡为:治理
B.其使欲还,皆须有答使:令、让
C.庆辞气不挠,声曰 抗:抗议
D.可赐茂家钱帛,以吾过旌:表彰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辟高门待封臣险衅
B.吾庶几乎?皆出于此乎?
C.朝臣咸知,莫敢谏子曰:“人不仁,如礼何?
D.此朝廷恒典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庆的父亲在选拔乡官时,有很多京城附近的权贵纷纷请求托付安排相关人员。柳庆代父写信,明确提出了选择乡官的标准,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权贵们的无理要求,受到了父亲的赞赏。
B.广陵王元欣是皇亲,他的孟姓外甥曾经因偷别人的牛而被柳庆捕获。但这个姓孟的人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柳庆放在眼里。柳庆召集众多僚属吏员聚会,当众用笞刑打死了这个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豪强贵戚。
C.有一胡姓人家遭贼人打劫,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被治罪的心情。柳庆就张贴了一份自首免罪的告示,促其自首,终于全部抓获了这批劫匪。
D.太祖因怒要杀掉王茂,朝中大臣都知道王茂没有犯罪却不敢进谏。只有柳庆挺身而出,冒着与王茂一起治罪的风险,替王茂鸣冤。最终使太祖认识到误杀王茂的错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
(2)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中,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君擢之闾伍之中闾伍:指平民
B.不佞大夫亲戚送之不佞:不才,自谦之词
C.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限制
D.百姓之命皆于君悬:牵系,悬系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一组是()
①将兵扞燕晋之师②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③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
④最比其羸弱者⑤誓盟而后入邑⑥景公与诸大夫郊迎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虽然仅是田氏的庶子,但他文武全才, 所以晏婴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司马穰苴说“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这表明他具备了一个杰出将领舍家为国、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
C.司马穰苴与监军庄贾约定会合,有意致使庄贾因迟到被斩杀。这种立威的方法使司马穰苴的军队具有严明的纪律和无往不胜的战斗力,这也是最终使晋、燕两国军队先后撤离的原因之一。
D.司马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所以“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尽复“所亡封内故境”。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
           
(2)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分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的还是地位高低的都居住在薛居州那里,那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
B.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反问戴不胜,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说齐国话,是找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C.孟子认为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用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
D.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好人,那么国君也就会和大家一起向善做好事。相反,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那么国君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叔时使于齐,而不贺反:返回
B.牵牛人之田蹊:践踏
C.乃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3分)
①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并无贪图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2)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吏宾客并去委:抛弃
B.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盛,众多
C.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边远耳谢:道歉、谢罪
D.徽乃遣一人劝彦归朝微:稍微

以下各项中的两句话分别表现申徽“审慎”、“勤至”的一项是

A.①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 ②复云大军续至
B.①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 ②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
C.①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 ②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
D.①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 ②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之

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无邃被囚车押往洛阳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申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假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计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申徽做官一向勤奋、尽职、廉洁,面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
(2)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轩记
苏 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向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于一委:交付
B.其华而收其实落:抛弃
C.余既以来此谴:被贬职
D.独岁月之久幸:侥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支其欹斜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B.而不害学而耻学
C.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不赂者赂者丧
D.欲庶几颜氏之乐蟹六跪二鳌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辟轩不易、有轩难安的现实,理解了颜渊拒仕的苦心,庆幸自己虽经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B.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C.文章不涉铺张,语言平淡,思想却深刻,抑贬谪之失意,化悲伤而进德修业,追求“归休田里”的超然旷达,这也符合作者官场失意、而又欲求摆脱的心理。
D.文章提出怀思东轩,追慕先贤的愿望,而最后又“非所敢望”,这就深刻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作者内心的痛苦。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⑵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