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A.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⑴相与步于中       庭:                        
⑵背之则           亡: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译文: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答:                                                                      
                                                                      
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彘(zhì):猪 ②特:只是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曾子之妻②顾为汝杀彘
③特与婴儿④今欺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咏雪》和《论语》六章,回答后面问题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子侄辈。撒盐空中差可相比
B.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与朋友交而不乎相信
C.人不知而不生气,发怒。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D.人不其忧忍受。不矩越过,超过。

下列语句翻译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了。
C.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不断温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温馨、愉快、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B.“撒盐”与雪的颜色和下落的形态相似,但有物象无意蕴;“柳絮”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有意蕴。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用表委婉语气的疑问句告诉他的弟子,有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D.在《论语》第③章中,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后达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以人为鉴
郑公魏征①卒。征寝疾,上②与太子同至其第③,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④。征薨(hōng),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zhèn)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没,朕亡一鉴矣。”
(选自《史纲评要》)
【注释】
①郑公魏征:魏征在世时封为郑国公。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常给太宗李世民提意见。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第:府第,封建社会中官僚的大宅子。④指:指名。衡山公主:唐太宗的女儿。叔玉:魏征之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郑公魏征(2)并为
(3)可衣冠(4)朕一鉴矣
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文中唐太宗以三镜自照的话,言简意赅,说明了一个至今仍有借鉴作用的道理。请简要总括出这个道理的内涵。

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但涉猎木兰户织
B.蒙乃始学自是指物作诗立
C.往事耳大兄何事之晚乎
D.蒙辞军中多务或钱币乞之

下列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回答后面的题。
【A】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孟涂文集》
【B】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解释加点的词。
①而或不知其()②弗食,不知其也()
③虽有至道()④教学相长也()
翻译句子。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②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A】文的中心论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