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目。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欲笃。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四九)
①震:杨震,字伯起。②欧阳《尚书》:指欧阳和伯创立的《今文尚书》。③关西:指潼关以西的地区。④州郡礼命:州郡的聘请任命。⑤晚暮:意思是年纪老了。⑥骘:即邓骘,时任大将军。⑦辟:征召。⑧昌邑:汉代县名。⑨茂才:即秀才。⑩故人:对门生、故吏的自称。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          
(2)故人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知: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⑵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
译文:                                                                     
请对甲文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                                                                        
                                                                        
甲文在语言运用上有怎样的特点?
答:                                                                        
                                                                        
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州、藤州。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食之  

④饮酒但饮湿  

(2)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4)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过广陵,入洞庭,浩浩荡荡,四无涯诶。晚见红日落于水内,次早见炬火然灼水面,渐望渐高,乃明星也。吾游行天下,山吾皆以为卑,水吾皆以为狭。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物何大何小?苏子瞻曰:“覆杯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其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 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犹杯水也,舟犹芥也,人犹蚁也。吾乌知蚁之附芥,不以为是乘桴浮海耶?其水涸而去,不以为是海变桑田耶?四海虽广,应亦有涯。目力不至,则望洋而叹,因所大而大之耳,今在洞庭,吾目力穷焉,即以为洞庭为吾之海可也。

(选自《虞初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注1①俯仰:表示时间短暂。②方轨:两车并行。③乌:怎么。④桴:小竹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极潇湘

极:到达

B.薄暮冥冥

薄:迫近

C.春和景明

景:景色

D.沙鸥翔集

集:停息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乃”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渐望渐高;乃明星也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D.蒙乃始就学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岳阳楼记》,其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两文都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音乐美。

C.乙文引用苏轼讲的故事,意在表明虽然洞庭浩瀚,但不能因为认识有限而感叹自身渺小。

D.两文在写法上都是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甲文重在劝勉言志,乙文重在阐发哲理。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非果卑果狭也目能穷其所至则小之矣。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乙】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

后刘、项相争,刘邦智取,项籍以力斗,然终为刘所败,乃智穷也。

(选自司马迁《项羽本纪》,有改动)

【注】①项籍:项羽,名籍,字羽。②项梁;项羽叔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汝之不惠  

②何苦而不平  

③惧其不已也  

④不足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山不加增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辍耕之垄上

C.以残年余力

何以战

D.其如土石何

屠自后断其股

(3)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忌不自信。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南冥者,天池也。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5)简析愚公成功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并谈谈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乙)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韩非子•猛狗与社鼠》

注:①升概,这里是指用器具量酒。②县,通“悬”。③迓(yà),迎接。④社鼠,在社坛下掘穴而居的老鼠。⑤涂阤(zhì),(木板周围的)泥崩塌。⑥壅,堵塞、蒙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③而狗迓而龁之  

④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2)概括两文阐发的一种共同主张并分别说明其提出的缘由。

(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及为馆职,时天下无事,许臣寮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寮,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燕:通“宴”。②中:内廷中。③体:体范,规矩。

(1)下列与“上极爱其不隐”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

B.其一犬坐于前

C.俟其欣悦

D.其如土石何?

(2)下列与“上面谕除授之意”句中“面”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以怪之矣

B.主人日再食

C.富贵不能淫

D.军霸上

(3)翻译下面句子。

公是时贫甚,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

(4)皇帝授予晏殊东宫官的理由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