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两则短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文)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解释下列短语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

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
【甲】
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⑵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禀销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⑶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①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曾巩《墨池记》节选)
【注释】①强:勉强②徜徉(chángyáng)肆恣:纵情遨游。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余幼时即学 ()(2)县官有禀销之供()
(3)而尝东方()(3)羲之之书晚乃()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有地隐而高 B.有池洼而方以长 C.信 D.后世未有能及者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如【甲】文第⑴自然段就是用自己幼时的
与下文太学生形成鲜明对比。
【乙】文作者认为王羲之成为“书圣”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甲】文作者的观点是(用自己的语言归纳)(1分)。联系学习实际,说一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的启示。

唐太宗论弓矢
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朕少弓矢 ( )(2)非良材 ( )
(3)能遍知乎 ( )(4)延见 ( )
说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阅读这个语段,说说唐太宗因为什么而改变了施政方案?从选文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4分)

使 贪 刘基
客有短吴起魏武侯者,曰:“吴起贪不可用也。”武侯吴起。公子成入见曰:“君奚为疏吴起也?”武侯曰:“人言起贪,寡人是以不乐焉。”公子成曰:“君过矣,夫起之能,天下之士先焉:惟其贪也,是以来事君,不君岂能臣之哉?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务光、伯夷天下之不贪者也,汤不能臣务光,武王不能臣伯夷,今有不贪如二人者,其肯为君臣乎?今君之国,东齐,南距楚,北距韩、赵,西有虎狼之秦,君独以四战之地处其中,而彼五国顿兵坐视,不敢窥魏者何哉?以魏国有吴起以为将也。周《诗》有之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吴起是也。君若念社稷,惟起所愿好而予之,使起足其俗而无他求,坐威魏国之师,所失甚小,所得甚大。乃欲使之饭粝茹蔬被短褐步走以供使令,起必去之。起去,而天下之如起者,却行不入大粱,君之国空了。臣窃为君忧之。”武侯曰:“善。”复进吴起。
注:大梁:战国时期魏国都城。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武侯吴起 ()(2)天下之士先焉()
(3)不君岂能臣之哉()(4)客有短吴起魏武侯者()
翻译下列句子。
且君自以为与殷汤、周武王孰贤?
请概括公子成劝说魏武侯启用吴起的理由。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后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患:(2)乡:(3)蹴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请分别用成语回答出作者在文中赞扬及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③,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节选自《曾国藩家书》劝学篇)
【注】①果:果真。“农果力耕”中的“果”译为“如果”。②饥馑:饥荒。③雍滞:这里指货物积压。④士:指读书人。⑤科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取功名。⑥特:只。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业果精而终不得者()②业之不精耳()
③又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④不专之也()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A.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谈谈你阅读本文后有何感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