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游大林寺
[唐]白居易
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成、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 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宏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建造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化成”指化成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华( ) ⑵造 (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4)用自己和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
(5)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④,不禽二毛⑤。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⑥,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⑦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⑧,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⑨可也。”(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③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④重(chóng从)再次。⑤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⑥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⑦勍(qíng)敌:强敌。勍:强而有力。⑧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⑨儳(chán):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解释加点词语。
(1)既克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以阻隘也____________________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翻译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场战争,结局迥异。这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语文,完成小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①则不能励精,险躁②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③,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⑤,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注释】①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②险躁:草率、急躁。③年与时驰:年华随着时间流逝而虚度。④意:意志。⑤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解释加点的字词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以光先帝遗德
(3)遂成枯落(4)非淡泊无以明志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两处)
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冶 性。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乙两个选段都分别是诸葛亮对后主刘禅和儿子的劝诫。 |
B.甲、乙两个选段都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表达出了父辈对子辈的殷切希望。 |
C.甲段诸葛亮劝诫刘禅要亲贤远佞,做一个赏罚分明的明君。 |
D.乙段是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也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 |
诸葛亮分别给刘禅和儿子什么劝诫?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乙文中有很多名句流传至今,请选择一句写出你读后获得的启示。
_
_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倪宽。倪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倪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倪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下列句中的“以”与“以给衣食”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不试之以足 | B.以激怒其众 |
C.固以怪之矣 | D.我以日出时去人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时,他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后听说伏生会讲授,就打算召用他。当时伏生已经很老了,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向他学习。 |
B.倪宽擅长著书、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会阐述。张汤认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赞扬他。 |
C.倪宽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情谦和驯良,能顺从皇上之意,善于调解纠纷,经常匡正劝谏皇上的过失,因而得以官运久长。 |
D.孔家有用先秦古文撰写的《尚书》,而孔安国用时下隶书字体把它们重新摹写讲读,因此就兴起了他自己的学术流派。 |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
(1)亡数十篇:(2)及时时间行佣赁:
(3)以古法议决疑大狱:(4)官属易之:翻译下列句子。
(1)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2)天子见问,说之。
郭橐①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②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③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注】①橐:tuó。②孳:zī滋生、繁殖。③飧饔:晚饭,早饭。下列句中“而”与“旦视而暮抚”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 B.拔山倒树而来 |
C.言和而色夷 | D.人不知而不愠 |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的富豪人家,从事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人,都争着迎接他,雇佣他。 |
B.郭橐驼认为:凡种树的一切方法,比如培土、捣土等都要顺应树木生长的本性。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再忧虑,再回顾。 |
C.当有人问橐驼:“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认为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是两类事情,有本质的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
D.作者把郭橐驼与其他种植者对比来写,暗寓了作者对“烦令扰民”的时弊的强烈不满。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名我固当名:②早实以蕃蕃:
③故病且怠病:④传其事以为官戒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2)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①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刚毅有大节,谏争于王。王即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唯遂以数谏争得减死。
②宣帝即位,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薄焉,谓遂曰:“渤海废乱,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也,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③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见齐俗奢侈,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下列句中“焉”与“上许焉”中“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B.不复出焉 |
C.永之人争奔走焉 | D.且焉置土石 |
下列对原文内容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担任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时,因刘贺的行为不端正,龚遂直言极谏;刘贺即位后又被罢免,龚遂因多次谏诤没有被处死。 |
B.宣帝即位后,渤海附近郡县饥民纷纷造反,宣帝无奈下旨让龚遂任渤海太守。 |
C.龚遂任太守后,采用宽大政策使盗贼放下武器变为良民。 |
D.龚遂亲自带头劳动厉行节约,鼓励百姓务农种桑,郡中都有积蓄,官吏和百姓都殷实富裕了。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坐:②二千石不能禽制禽:
③心内薄焉薄:④海濒,遐也遐: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2) 臣愿丞相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