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话) |
B.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这) |
D.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焉。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四字成语。
选出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与思的辨证关系。 |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明了新旧知识的关系。 |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应该有良好的修养和宽广的胸怀。 |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明人不必虚心求教,博取众长。 |
与朱元思书(吴均)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非亭午夜分 |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皆若空游无所依 |
C.蝉则千转不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遂许先帝以驱驰 |
C.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好读书,不求甚解 |
D.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佛印绝类弥勒 |
对以上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了小舟随江流飘荡的情形,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心情。 |
B.第②段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江水的清澈和湍急,显尽了富春江江水之“奇异”。 |
C.第③段划线句从侧面落笔,既强化了山水诱人之魅力,又表明作者对恬静闲适的大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 |
D.全文重点写“奇山异水”之清幽秀美,也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人的强烈谴责之情。 |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及《师说》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①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②知其③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 ①道:学问,道理。 ②庸:岂,难道。 ③其:大概。
(节选自韩愈《师说》)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2)礼愈至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吾从而师之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C.古之学者/必有师 |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甲文中作者选择“德隆望尊”的“先达”和“硕师”为师,乙文中韩愈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关于“择师之道”,两位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说说你对“择师之道”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运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淡笑有鸿儒(2)花之隐逸者也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 B.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
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浮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③《招隐诗》,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幕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一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③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爵》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③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裱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⑤剡(shà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县、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月色入户()(2)念无与为乐者()
(3)盖竹柏影也()(4)经宿方至()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C.盖/竹柏影也 | D.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
翻译下列句子(共7分)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夜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而王子猷为什么会想起雪夜去访戴安道?
从文中看,苏轼是个怎样的人?王子猷又是怎样的人?
古文阅读。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躬耕于南阳()(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3)遂许先帝以驱驰()(4)斟酌损益()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具体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