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沙①逸事
屈大均(清)
①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风流潇洒,油然自得。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所谓古之狂者非耶。王青萝云:“白沙之学,从孔颜②之乐而得。”然乐有虚实,颜子之乐实,曾点之乐虚,白沙其得颜子之实者耶。
②白沙初应聘至广,车由城南至藩台,观者数千万人,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市井妇孺皆称为陈道统,其感人若是。其人身长八尺,面方而玉润,左脸有七黑子,如北斗状。耳长贴垂,两目炯然如星,望而知为非常人。洪觉山云:“先生生相甚异,颡中双颅隆然若辅弼,两耳旁各有黑子,左七类北斗,右六类南斗。噫,天之生有道君子,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③邓制府之于白沙,尝令本县月给白米一石,岁致僮仆二名。白沙辞之曰:“执事所称逋、野③,诚隐逸士。如今日之赐,使逋、野受之,宜也。其不受,未见其让之过也。献章何敢自列于古之名流哉?献章无寸善可以及人,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自列于古之名流,其怠于自修亦甚矣。”李副使又欲为买园池,亦辞之,其介如此。
④嘉鱼李世卿,三从白沙,其始也居七月,继也一岁,又继则居二岁矣。某日,师弟子相与登高望远,追逐云月,赋诗饮酒以为欢。至于何物而为道,何物而为学,白沙不言。曰:“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注】①白沙:陈献章,广东新会人,明代思想家。②孔颜:孔子与弟子颜渊的并称。③逋、野:林逋、魏野。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图:描画 |
B.左七类北斗类:类别 |
C.岁致僮仆二名致:给予 |
D.执事所称逋、野称:赞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赋诗饮酒以为欢 |
B.其怠于自修亦甚矣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
C.面方而玉润望而知为非常人 |
D.天之生有道君子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白沙先生风流潇洒、自然随性,只能通过精神感知的方法认识他。 |
B.白沙先生面相奇特,洪觉山因此发出有道君子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的感慨。 |
C.邓制府、李副使给了白沙先生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先生诚恳地表示了谢意。 |
D.李世卿三次从学白沙先生,白沙先生在教授他时,很注重让世卿自我领悟。 |
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 |
B.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 |
C.执事所称逋、野,诚隐逸士 |
D.如今日之赐,使逋、野受之,宜也。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市井妇孺皆称为陈道统,其感人若是。
②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甘霖亭记韩日缵
甘露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咸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善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月不雨谓之亢再:二,两个 |
B.无岁是无民也岁:岁月 |
C.行之不辍辍:停止 |
D.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造:前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
B.荆公守惠之明年不日成之矣 |
C.太守其不勤民其形容憔悴。 |
D.自原野达于畎亩渗漉于闾阎 |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诚能得樊将军首诚:的确。 |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丹不忍以己之私 |
B.常痛于骨髓以其无礼于晋 |
C.而右手揕其胸因人之力而敝之 |
D.乃遂私见樊於期乃请荆卿曰 |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
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6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下列语句中抽出来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郑既知亡矣 既:已经 |
B.将焉取之 之:指代土地 |
C.又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
D.何厌之有 厌:厌烦 |
下面句子中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动词,认为 |
B.敢以烦执事 以:介词,用,拿 |
C.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代词,怎么 |
D.将焉取之 焉:代词,哪里。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一句中加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请客的主人 行装 | B.宴请的客人 行装 |
C.宴请的客人 使者 | D.招待过客的主人 使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①之,具伏抵法。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任判馆事。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宋初,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剪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旬间民尽复业。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选自《宋史·薛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鞫:审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敢忤其意者 忤:违背 |
B.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赖:凭借 |
C.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 知:了解 |
D.士君子以此多之 多:赞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为《遣愁文》以自解 木欣欣以向荣 |
B.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 宾主尽东南之美 |
C.居正以计缓其事 不知其几千里也。 |
D.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 其翼若垂天之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薛居正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并有大志向,但他并不被人看好,所以写《遣愁文》自我解嘲。 |
B.薛居正为官主持正义不畏权贵,即使面对威权震主,残忍自恣的史弘肇,他也能秉公执法。 |
C.皇上认为国家五谷丰登是上天庇佑的结果,这实际上是在劝勉薛居正等臣子为官不够勤勉。 |
D.薛居正形貌魁伟品行淳正。他为官宽缓为政简洁,他的为官行政之道今天仍有借鉴的意义。 |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3分)
⑴ 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选自《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
②觖(jué):因不满而怨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斩之以徇徇:示众 |
B.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坐:因为 |
C.时用省阅省:反省 |
D.恤其家备至恤:救济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收陶、奭抵罪相如因持壁却立 |
B.苏舜钦等以群饮逐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C.何以示天下何可胜道也哉 |
D.始服其长者失其所与,不知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4分)
译文:
(2)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译文:赵概在为官为人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