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沙①逸事
屈大均(清)
①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风流潇洒,油然自得。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所谓古之狂者非耶。王青萝云:“白沙之学,从孔颜②之乐而得。”然乐有虚实,颜子之乐实,曾点之乐虚,白沙其得颜子之实者耶。
②白沙初应聘至广,车由城南至藩台,观者数千万人,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市井妇孺皆称为陈道统,其感人若是。其人身长八尺,面方而玉润,左脸有七黑子,如北斗状。耳长贴垂,两目炯然如星,望而知为非常人。洪觉山云:“先生生相甚异,颡中双颅隆然若辅弼,两耳旁各有黑子,左七类北斗,右六类南斗。噫,天之生有道君子,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③邓制府之于白沙,尝令本县月给白米一石,岁致僮仆二名。白沙辞之曰:“执事所称逋、野③,诚隐逸士。如今日之赐,使逋、野受之,宜也。其不受,未见其让之过也。献章何敢自列于古之名流哉?献章无寸善可以及人,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自列于古之名流,其怠于自修亦甚矣。”李副使又欲为买园池,亦辞之,其介如此。
④嘉鱼李世卿,三从白沙,其始也居七月,继也一岁,又继则居二岁矣。某日,师弟子相与登高望远,追逐云月,赋诗饮酒以为欢。至于何物而为道,何物而为学,白沙不言。曰:“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注】①白沙:陈献章,广东新会人,明代思想家。②孔颜:孔子与弟子颜渊的并称。③逋、野:林逋、魏野。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图:描画 |
B.左七类北斗类:类别 |
C.岁致僮仆二名致:给予 |
D.执事所称逋、野称:赞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赋诗饮酒以为欢 |
B.其怠于自修亦甚矣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
C.面方而玉润望而知为非常人 |
D.天之生有道君子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白沙先生风流潇洒、自然随性,只能通过精神感知的方法认识他。 |
B.白沙先生面相奇特,洪觉山因此发出有道君子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的感慨。 |
C.邓制府、李副使给了白沙先生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先生诚恳地表示了谢意。 |
D.李世卿三次从学白沙先生,白沙先生在教授他时,很注重让世卿自我领悟。 |
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 |
B.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 |
C.执事所称逋、野,诚隐逸士 |
D.如今日之赐,使逋、野受之,宜也。 |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市井妇孺皆称为陈道统,其感人若是。
②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
课内文言文阅读(共6分,每小题2分)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万章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谆谆然命之乎命:命令 |
B.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示:显示 |
C.践天子位焉践:登上 |
D.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受:接受 |
下面的句子,加点的字在意义及用法上相同的一项是()
A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此之谓也
B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
C谆谆然命之乎夫然后之中国
D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与“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B.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
C.此之谓也 |
D.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题9分,共15分)
“聂政刺韩王”者,聂政之所作也。政父为韩王治剑,过期不成,王杀之,时政未生。及壮,问其母曰:“父何在?”母告之。政欲杀韩王,乃学涂入王宫,拔剑刺王,不得,逾城而出。去入太山,遇仙人,学鼓琴,漆身为厉①,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欲入韩,道逢其妻,从买栉,对妻而笑,妻对之泣下。政曰:“夫人何故泣?”妻曰:“吾夫聂政出游,七年不归,吾尝梦想思见之。君对妾笑,齿似政齿,故悲而泣。”政曰:“天下人齿,尽政若耳,胡为泣乎?”即别去,复入山中,仰天叹曰:“嗟乎!变容易声,欲为父报仇,而为妻所知,父仇当何时报复?”援石击落其齿,留山中三年习操,持入韩国,人莫知政。政鼓琴阙下,观者成行,马牛止听,以闻韩王。王召政而见之,使之弹琴,政即援琴而歌之。内刀在琴中,政于是左手持衣,右手出刀,以刺韩王,杀之。曰:“乌有使生不见其父,可得使乎?”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乃枭磔政形体市,悬金其侧:“有知此人者,赐金千斤。”遂有一妇人往而哭曰:“嗟乎,为父报仇邪?”顾谓市人曰:“此所谓聂政也。为父报仇,知当及母,乃自犁剥面,何爱一女之身,而不扬吾子之名哉?”乃抱尸而哭,冤结陷塞,遂绝行脉而死。故曰:“聂政刺韩王。”
( 蔡邕《琴操》)
有嵇康者,尝游天台,忽闻谷中琴声幽幽,寻声觅去,至一茅舍,一清丽女子开门。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曲,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晋 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有删改 )
注:①厉,通“癞”,癞疮。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道逢其妻,从买栉栉:排列 |
B.内刀在琴中内:里面 |
C.吾靳固不与靳:吝惜 |
D.竟慷慨赴死慷慨:叹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悲而泣而征一国者 |
B.此乃天籁之音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
C.而为妻所知为击破沛公军 |
D.以刺韩王木欣欣以向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刺韩王,共去韩国都城了三次,进入太山了二次,变容易声,援石击齿,犁剥面皮,历尽艰辛坎坷,终于杀死了韩王,为父报了大仇。 |
B.聂政刺韩王前后,曾多次毁容,不想让人认出来;韩国王宫也将聂政的头和割裂的身体悬示在街市上,最终所有的人们都没有辨认出他是谁。 |
C.嵇康在东市就义前所弹奏的《广陵散》,既有着美妙动听的艺术魅力,也有着反抗暴政之凛然大义。 |
D.蔡邕的聂政一文,读来肃穆庄严,凛然之气油然而生;葛洪的嵇康一文,舒缓从容,但仍不失铮铮铁戈之气。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各3分,共9分)
(1)学鼓琴,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七年而琴成。
(2)政杀国君,知当及母,即自犁剥面皮,断其形体,人莫能识。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3分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罪:过失,错误 |
B.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微:如果不是,没有 |
C.士争临城死敌敌:抵抗 |
D.景帝召田叔案粱案:通“按”,审查,追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
B.①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②何厌之有 |
C.①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
D.①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⑥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③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
C.田叔之所以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欲起用孟舒又有顾虑。后在田叔的一再举荐下,坚定了任命孟舒的信心,于是任用他为云中太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鸿门宴》)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拔剑切而啖之啖:吃 | B.项王按剑而跽跽:站立 |
C.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内部 | D.窃为大王不取也窃:敬词,私下里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加点词语与“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
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B.素善留侯张良 |
C.项伯杀人,臣活之 | D.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
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
翻译下列句子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此亡秦之续耳。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