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壮心”在这里指什么?
(3)作者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具有侵略性的强国,日本对中国始终包藏着侵吞领土的祸心,19世纪末,作为“中国之巨祸”的那场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起立,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美化侵略战争,为军国主义招魂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应引起中国人民的高度警惕,日本曾接连发生右翼势力篡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和内阁成员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的事件,
——华东师大版《中国历史》“课外学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作为“中国之巨祸”的是那场战争?其影响是什么?
(2)“此后半个世纪”日本又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是指哪场战争?哪一事件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列举两例中国人民“血肉筑城长城”的典型战役。
(3)在抗战胜利前夕,中共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有何重大历史意义?今年是抗战胜利多少周年?
(4)结合材料三,日本右翼势力不断伤害中国乃至亚洲人民感情的言论,你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史学界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展开的过程,其中经济上的近代化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政治上的近代化则是指君主专制转向民主共和;而思想文化领域则是对封建文化领域的猛烈冲击,提出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口号。
根据以上解释,结合史实,请回答
(1)中国经济上的近代化开始以什么事件为标志?(1分)
(2)中国政治上的民主化开始以什么事件为标志?代表人物是谁?(2)
(3)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产生于何时?它是哪次革命的成果?是谁领导的?(3分)
(4)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以什么事件为标志?这一运动有何历史影响?(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总理默克尔与2012年2月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默克尔表示,欧盟并不面临欧元危机,而是主权债务危机。中方支持欧方为应对债务危机作出的努力,相信欧盟有能力、有智慧、有办法通过推进相关改革和调整走出眼前困境,经济的区域合作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材料二:2012年3月13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表示,希腊债务减免计划尘埃落定,范龙佩表示,欧洲的策略开始发挥作用,债务危机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欧洲央行过去三个月为解冻银行间和主权债券市场而注入大规模流动性显然取得了成功,他希望这些共计逾1万亿欧元的资金将及时流入实体经济。但有人质疑欧盟在化解债务危机的能力与信心,区域经济合作与经济全球化存在着挑战。
材料三:稀土素有“工业黄金”的美誉。作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的中国,长期被迫以低廉的价格卖出稀土,再以高价向发达国家购买开发稀土的专利和生产线。近年来,稀土开采中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促使中国加强了对稀土开采和出口的管理。为继续享用中国廉价的稀土资源,2012年,美国、欧盟、日本以中国限制稀土等原材料出口为由向WTO提起贸易诉讼。
评价材料中关于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矛盾与共融性。(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农村经济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邓小平说:“我们农村改革总的来说,发展是比较快的,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们完全没有料到最大的收获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目前,乡镇企业正向现代企业方向发展。
材料四:2013年“两会”答记者会上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现在中国城镇化的大门给农民打开了,农民可以进城从事二三产业,而留在农村的,通过适度规模经营,都可以增收致富。现在每年有一千多万农民转移到城镇,这是必然的趋势。新型城镇化必须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
(1)读材料一、二,观察图1情景,“入社”的“社”指什么?它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分析图2情景,凤阳县农民为什么能够喜获丰收?
(2)材料三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材料二中图2有何关系?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和工业化建设有何影响?
(3)材料四中的“城镇化”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发展有何影响?党中央推行的“城镇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阅读下列:
材料一:综观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兴衰治乱周而复始,不外乎两种结局:一种是统治者励精图治,吏治清廉,使国家呈现出治世和盛世的繁荣景象;另一种是统治者沉湎享乐,吏治腐败,使国家呈现出乱世和衰世的败落景象。两种结局诱因多样,究其一点,即吏治清廉和吏治腐败。吏治清廉则开创文治武功彪炳于千秋的治世与盛世,吏治腐败则导致人亡政息遗臭于万年的乱世与衰世。政治清明吏治清廉:治世盛世的奠基石翻阅史书,纵观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上曾闪耀于一时,被许多史学家称之为治世和盛世,它们在历史舞台上虽各领风骚,各具异彩,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但其缔造者遵循的规律和进行的治国实践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历史上治世、盛世的形成,是由众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政策长期综合运用的结果。但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终还要由执政者群体———皇帝及其辅佐大臣们在一个吏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去推行、去实践。
——中国古代治世、盛世与乱世、衰世的现代启示《廉政大视野》
材料二:从乾隆后期起,清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乾隆6次下江南,共花费7000万两白银。乾隆宠臣和绅当政20多年,积聚了惊人的财富。乾隆死后,嘉庆帝抄和绅的家,估计他的财产相当于清朝10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当时的民谚说:“和绅跌到,嘉庆吃饱。”与清朝统治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世界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中国社会面临严重外部危机。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认为盛世和乱世两种结局的主要诱因是什么?举出古代史上的三个“盛世”名称。
(2)材料一认为“盛世”其缔造者遵循的规律和进行的治国实践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请你以唐朝为例简析这些相似之处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二简析清朝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社会面临的“外部危机”主要表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