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煌言,字玄箸,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时以兵事急,令兼试射,煌言三发皆中。慷慨好论兵事。顺治二年,师①定江宁,煌言与里人钱肃乐、沈宸荃、冯元飏等合谋奉鲁王以海。煌言迎于天台,授行人。至绍兴,称“监国”,授翰林院修撰。入典制诰,出领军旅。
三年,师溃。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次石浦。四年,集义旅屯上虞平冈。诸山寨多出劫掠,独煌言与王翊履亩劝输,戢所部毋扰民。八年,闻父讣,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俄,师破舟山,乃奉王入金门,依郑成功。成功用唐王隆武号,事鲁王但月上豚、米。煌言尝谓成功曰:“招讨②始终为唐,真纯臣也!”成功亦曰:“侍郎③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
十四年,两江总督郎廷佐书招煌言,煌言以书报,略曰:“仆于将略原非所长,祗以读书知大义。左袒一呼,甲盾山立,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来书温慎,故报数行。若斩使焚书,适足见吾意之不广,亦所不为也。”煌言所过,秋毫无犯,经郡县,入谒孔子庙,坐明伦堂④,进长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远近响应。
浙江总督赵廷臣复招煌言,煌言书谢之。煌言孤军势日促,或议入。康熙二年,鲁王殂,煌言恸曰:“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三年,遂散遣其军,居悬澳。廷臣与提督张杰谋致煌言,得煌言故部曲,使为僧普陀,伺煌言,知踪迹,夜半,引兵攀岭入,执之。煌言至杭州,廷臣宾礼之。九月乙未,死于弼教坊,举目望吴山,叹曰:“好山色!”赋绝命词,坐而受刃。谥忠烈。
(节选自《清史稿·张煌言传》)
【注】①师,指清军。 ②招讨,指郑成功 ③侍郎,指张煌言。
④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的正殿,是读书、讲学、研究之所。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与父母妻子决,从王次石浦。次:驻扎 |
B.入典制诰,出领军旅。典:主管,制定 |
C.事鲁王但月上豚、米。上:提供 |
D.赋绝命词,坐而受刃。坐:因犯……罪或错误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张煌言“忠烈”的一组是( )
①慷慨好论兵事 ②浙江提督田雄书招降,却之
③侍郎始终为鲁,与吾岂异趋哉 ④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
⑤煌言所过,秋毫无犯 ⑥赋绝命词,坐而受刃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煌言志向远大,好谈兵。顺治二年,清军平定了江宁,张煌言与同乡钱肃乐等人一块谋划尊奉鲁王监国,并亲自到天台迎接鲁王,被授予“行人”的职务。 |
B.顺治四年,张煌言集结义军于上虞县平冈寨拒守。当时,有许多驻军出去抢劫掠夺,只有他和王翊到田地里鼓励百姓交纳赋税,安抚部下不要侵扰百姓。 |
C.顺治八年,清军浙江提督田雄写信让张煌言投降,张煌言打退了他。顺治十四年,两江总督郎廷佐又写信招降张煌言,被他回信拒绝了。 |
D.由于鲁王逝世,张煌言是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一年之后,他就解散了义军人马。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张煌言对鲁王非常效忠,他抗清事业的很大一部分动力也是来自于鲁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与成功所事不同,而其交能固,王亦赖以安居。
(2)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李远,字万岁。幼有器局,志度恢然。尝与群儿为战斗之戏,意气雄壮,招麾部分,便有军阵之法。郡守见而异之,曰:“此小儿必为将军,非常人也。”及长,涉猎书传,略知指趣而已。
魏正光末,天下鼎沸,贼胡琮侵逼原州,其徒甚盛。远昆季率励乡人,欲图拒守,而众情猜惧,颇有异同。远乃按剑而言曰:“顷年以来,皇家多难。正是忠臣立节之秋,义士建功之日。丈夫岂可临难苟免,当在死中求生耳。有异义者,请以剑斩之!”于是众皆股栗,莫不听命。乃相盟歃,遂深壁自守。
太祖见远,与语悦之,令麾下,甚见亲遇。太祖谓远曰:“孤之有卿,若身体之有手臂之用,岂可暂辍于身。”除大丞相府司马。军国机务,远皆参之。时河东初复,民情末安,太祖谓远曰:“河东国之要镇,非卿无以抚之。”乃授河东郡守。远敦奖风俗,劝课农桑,肃遏奸非,兼修守御之备。曾末期月,百姓怀之。
远善绥抚,有干略,守战之备,无不精锐。每厚抚境外之人,使为间谍,敌中动静,必先知之。至有事泄被诛戮者,亦不以为悔。尝校猎,见石于丛蒲中,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余,就而视之乃石也。太祖闻而异之,赐书曰:“昔李将军广亲有此事,公今复尔,可谓世载其德。”
时太祖嫡嗣未建,明帝居长,已有成德;孝闵处嫡,年尚幼冲。乃召群公谓之曰:“孤欲立子以嫡,恐太司马有疑。”大司马即独孤信,明帝敬后父也。众皆默,未有言者。远曰:“夫立子以嫡不以长,《礼经》明义。略阳公为世子,公何所疑,若以信为嫌,请即斩信。”便拔刀而起。太祖亦起曰:“何事至此!”远乃止。于是群公并从远议。出外拜谢信曰:“临大事,不得不尔。”信亦谢远曰:“今日赖公,决此大议。”
(节选自《周书•卷二十五•列传第十七》)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气雄壮,招麾部分部:通“布”,部署 |
B.正是忠臣立节之秋秋:时候 |
C.远善绥抚,有干略略:谋略 |
D.就而视之,乃石也就:于是 |
10.下列句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有异议者,请以剑斩之②作《师说》以贻之 |
B.①若身体之有手臂之用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
C.①就而视之,乃石也②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D.①临大事,不得不尔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11.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李远“有器局”和“善绥抚”的一项是()
A.①招麾部分,便有军阵之法②于是众皆股栗,莫不听命 |
B.①丈夫岂可临难苟免,当在死中求生耳②每厚抚境外之人,使为间谍 |
C.①军国机务,远皆参之②至有事泄被诛戮者,亦不以为悔 |
D.①以为伏兔,射之而中,镞入寸余②于是群公并从远议 |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李远幼年时就很有器量,和孩子们玩打仗的游戏,他指挥起来从容不迫,气势雄壮,符合行军布阵的方法,郡守看见后便觉得他与众不同,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将军。 |
B.魏正光末年,天下动乱,贼人胡琮率党羽进犯原州,李远兄弟打算率领乡人坚守原州,可是众人疑惧,意见分歧很大,李远晓以大义,软硬兼施,于是众人一起歃血盟誓,从此深沟高垒坚守原州。 |
C.李远能文能武,既善于治军又精于理民;读书,并不寻章摘句;射箭,准而有力,有李广之风;理民,安抚教化,恩威并重,所以深为太祖倚重,把他看成左膀右臂。 |
D.在为太祖立嗣的问题上,李远不怕得罪大司马独孤信,据理力争,坚持立有德行的长子为继承人,得到众人的一致认可:就连独孤信也认为李远做得对。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及长,涉猎书传,略知指趣而已。
译文:
(2)曾未期月,百姓怀之。
译文:
(3)于是群公并从远议。出外拜谢信曰:“临大事,不得不尔。”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犹众工之各有执技以食力也。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给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衒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梓人款其门款:敲。 |
B.俟其言,莫敢自断者俟:等待。 |
C.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堵:墙。 |
D.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愠:愤怒。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指使而群工役焉吾收其直大半焉 |
B.其床阙足而不能理举而加焉 |
C.彼为天下者,本于人能者进而由之 |
D.裴封叔之第皆环立向之 |
11.下列各句,与“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A.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 |
B.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 |
C.则其姓字也。 |
D.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细致地叙述了一个普通工匠的品德和技能,并且把他和宰相相比,这是很难得的。 |
B.作者开始认为梓人是一个无能而贪禄嗜货的人,后来发现自己的错误,他为此作了深刻的反省。 |
C.作者借梓人的故事阐述了宰相的治国之道。他认为宰相应坚守其道,合则用,不合则去,不必屈就;宰相应抓大事,顾全局,不宜事必躬亲,陷入一般的事务。 |
D.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译文:
(2)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译文:
(3)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译文: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
B.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
C.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
D.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古诗阅读唐介字子方,江陵人。知莫州任丘县,当辽使往来道,驿吏以诛索破家为苦。介坐驿门,令曰:“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皆帖伏以去。沿边塘水岁溢,害民田,中人杨怀敏主之,欲割邑西十一村地猪①涨潦,介筑堤阑之。民以为利。通判德州,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
入为监察御史里行,转殿中侍御史。张尧佐骤除宣徽、节度、景灵、群牧四使,介与包拯、吴奎等力争之,又请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庭论,夺其二使。无何,复除宣徽使、知何阳。介谓同列曰:“是欲与宣徽,而假河阳为名耳,不可但已也。”而同列依违,介独抗言之。仁宗谓曰:“除拟本出中书。”介遂劾宰相文彦博守蜀日造间金奇锦,缘阉侍通宫掖,以得执政;今显用尧佐,益自固结,请罢之而相富弼。又言谏官吴奎表里观望,语甚切直。
帝怒,却其奏不视,且言将远窜。介徐读毕,曰:“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帝急召执政示之曰:“介论事是其职。至谓彦博由妃嫔致宰相,此何言也?进用冢司,岂应得预?”时彦博在前,介责之曰:“彦博宜自省,即有之,不可隐。”彦博拜谢不已,帝怒益甚。梁适叱介使下殿,修起居注蔡襄趋进救之。贬春州别驾,王举正以为太重,帝旋悟,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而罢彦博相,吴奎亦出。又虑介或道死有杀直臣名命中使护之梅尧臣李师中皆赋诗激美由是直声动天下士大夫称真御史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注:①猪,同“潴”,水停聚处。 (宋史:《唐介传》)
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帖伏以去 帖伏:顺从。伏,通“服”。 | B.峄怒,数驰檄按诘 按诘:诘责质问。 |
C.且言将远窜 远窜:向远处逃窜。 | D.复除宣徽使、知何阳知:管理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转运使崔峄取库绢配民而重其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帝怒,却其奏不视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C.介不为动,既而果不能行若属皆且为所虏 | |
D.皆帖伏以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唐介“刚直无畏”性格的一组是
①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 ②民以为利③遂劾宰相文彦博 ④明日取其疏入,改置英州
⑤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 ⑥必曰唐子方而不敢名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③⑤⑥ | D.①③⑤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介是刚直不阿,不畏权势的谏官,他对张尧佐为笼络同党突然任命四个地方官的行为据理力争,毫不考虑个人的安危。 | |
B.从文中可以看出,统治集团内部不乏种种卑劣行径,有的人明哲保身,不敢直言,有的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谋一己之利,相比之下,唐介的精神更显得可贵。 | |
C.皇帝虽几次发怒,但在理智上不能不承认唐介是尽到了职守,还是接受了谏议,直臣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
D.唐介的时代,朝廷里仍有些秉公无私的官吏,他们或据理力争,或揄扬直臣,表现了正气,这也是皇帝最终肯定了唐介的原因之一。 |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又 虑 介 或 道 死 有 杀 直 臣 名 命 中 使 护 之 梅 尧 臣 李 师 中 皆 赋 诗 激 美 由 是 直 声 动 天 下 士 大 夫 称 真 御 史 必 曰 唐 子 方 而 不 敢 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介留牒不下,且移安抚司责数之。
译文:
(2) 臣忠愤所激,鼎镬不避,何辞于谪?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故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
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 |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 |
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务 |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④⑤⑥ | C.①②③⑥ | D.②③④⑤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了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夺,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食”,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
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共114分)
四、
13.文言文翻译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译:
②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
③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