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
A.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 | B.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
C.“左”倾错误的严重泛滥 | D.苏联背信弃义 |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
C.红军长征的胜利 |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
A.戊戌变法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五四运动 |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儿的条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19世纪中期,一位正直的英国人在评论一场战争时说:“我从没有听到过比这次对华战争的起源更不公道、进行时更让英国丢脸的战争。”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 B.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为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
A.联邦制原则 | B.分权制衡原则 | C.邦联制原则 | D.民主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