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15分)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曹刿论战》)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牺牲玉帛,弗敢也(    )    (2)公将之(    )
(3)虽千里不敢也(    )       (4)今日也(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小信未孚,神弗福
B.以君为长,故不错意也肉食鄙,未能远谋
C.衣食所,弗敢专也能辨我是雄雌
D.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庭中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庸夫/之怒也 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C.臣未/尝闻也 D.下视/其辙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而君逆毒人者,轻寡人与?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

人物
人物性格特点
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
曹刿
 
 
唐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司马迁的《孟尝君列传》(节选) 一文,完成小题。(14 分)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尝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皆以为孟尝君亲己。
【注】①薛:地名,在今山东藤县南。②文:指田文,即孟尝君。③侍史:负责文书工作的侍从人员。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及人有罪者 ( ) ②孟尝君待客坐 ( )
③孟尝君已使使存问( )④孟尝君待客夜食 (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士以此多归孟尝君

A.今以蒋氏观之 B.固以怪之矣 C.皆以美于徐公 D.不以物喜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人人皆以为孟尝君亲己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孟尝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他“食客数千人”,在当时影响很大,试结合本选段说说你是如何看待孟尝君的招贤纳士的。(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习题。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数年恒不一见(恒:) (2)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依稀:)
翻译下列句子:
⑴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⑵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用课文原句回答:“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
.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
. 课文如删掉“始悟为山市”一句,并不影响文中对“山市”描写的连贯性,为什么不能删去?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片段,完成文后8—12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司马光《资治通鉴》)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
(1)予求古仁人之心尝(2)微斯人。吾谁与?归
(3)请重法以禁止。或(4)朕当奢省费。去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
【甲】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乙】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
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填空)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节选)和《桃花源诗》(节选),然后回答小题。
[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诗]…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肆,尽力。②菽稷,庄稼。③靡,无。
④暧(ài),掩蔽。⑤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足为外人道也( ▲ )(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4)日入从所憩(▲ )
翻译下列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桃花源记》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综合文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诗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的内容,我们对桃花源有怎样的了解?
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飞漱间()⑵多趣味()
引凄异()⑷渔者歌曰()
翻译句子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⑵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写三峡什么时候的景象?其景象有何特点?
从全文看,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谣有何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