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桐刚到七年级4班时,身体虚弱,性格内向。她沉默寡言,从不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从不和其他同学交往,处处缩手缩脚,小心翼翼。看到这种状况,同学们十分着急。于是,大家热情地接近她,鼓励她,拉她参加课外兴趣小组,“逼”她参加班上的文艺演出,还邀她参加了长跑队。现在,李小桐像换了个人儿似的,活泼开朗,爱说爱笑,乐于交往,身体强壮。她深有体会地说:“没有七年级4班,就没有现在的我。”
请回答:
(1)为什么李小桐深有体会地说“没有七年级4班,就没有现在的我”?
(2)升入初中后,班集体对你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3)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全班同学的共同责任,为此,请提出至少三条合理化建议。
【感受青春的喜悦,体验成长的烦恼】
 进入中学时代,①开始了。其是我们生长的第二个②。其到来的标志是③的发育。生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的④变化。这些变化会出现种种烦恼和问题,其实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⑤现象,是我们成长的象征,我们要⑥地面对它们。
 阅读以上材料,把横线处所需内容填入下表: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小明的新家】
 今年小明家又搬了,搬入了生活环境园林化、居住条件星级化、配套设施现代化、信息管理智能化的现代农民居住区。这里既有现代气息,又体现了小桥流水、亲水园林的江南水乡特色。爷爷说,如今的生活是越过越红火喽,早几十年怎能想到也能过上这么舒坦的日子呢,这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
 (1)请结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成长在社会”的相关知识,说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并谈谈除了爷爷所说的“党的政策”之外,还有哪些产生这些巨大变化的原因?(至少列举2个)
 【小明看社会】
 生活中经常上演这样的场景:看到公共场所乱扔的遍地垃圾熟视无睹,对闯红灯现象无动于衷;有人随地吐痰,有人折枝摘花,有人说话粗俗,有人破坏公物。小明和同学们商量,准备起草一份文明公约,发出呼吁。少数同学对此有不同看法,说管好自己就行了,做这些没什么意义。
 (2)结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成长在社会”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小明的文明公约列出一些提纲。同时,少数同学的看法是不对的,请紧扣材料帮助他们改正认识。
 【参观博物馆】
 学校组织学生春游,参观苏州博物馆。解说员介绍说,这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既体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和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又体现了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并借鉴了西方博物馆建筑艺术的优秀成果。这种“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给小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请你运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融入民族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苏州博物馆“苏而新,中而新”设计理念的理解。(3分)
“江苏省最美乡村”是由江苏省文明办等10家部门单位联合组织开展的推选活动,活动主题为“发现最美乡村、共建最美江苏”。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且符合发展展之美、生活之美、人大之美等基本条件的行政均申请参加。我市梁垛镇临塔村入选。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江苏省的做法有什么意义?
 在关注家乡“城镇化”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破坏古建筑情况频现,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这样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居民“记得住乡愁”?
 20世纪70年代末,沉睡依旧的发绣绝艺在东台奇迹般的复苏,几成绝响的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绽放出异彩。先后绣出《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一大批发绣长卷和陈毅、刘少奇、邓小平等伟人肖像。2009年,“东台发绣”成功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项目,东台发绣声誉远扬,订单不断。但是同时又因刺绣人员有限,后继无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资金和传承场所缺乏,无法培养刺绣新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严重阻碍发绣艺术的传承、繁荣与发展。
 (3)你觉得如何促进东台发绣艺术更好得繁荣发展?
材料:保护文化遗产《青少年宣言》
 在2014年6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根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文件的精神,今天,某县实验中学的全体师生向全国的中学生呼吁:让我们一起走近文化遗产,亲近文化遗产,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让我们一起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我们的誓言是: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从我开始!从今天开始!做中国人,铸华夏魂,传文明火,植文化根!
 九年级(1)班的同学为践行保护文化遗产《青少年宣言》,联系当地的实际,为京杭运河的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准备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请你来完成下列任务
 (1)请策划:宣传运河文化的形式
 (2)请举例:宿迁地区沿河文化遗产、名胜古迹,至少两个
 (3)请建议:请你就如何保护运河的文化遗产向当地政府建言。
材料一:“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走共同富裕之路”。这是连任33年甘南县兴十四村村党支书华廷向父老乡亲立下的誓言,一定要带领大家过上共同富裕的 好日子。
 材料二:据山东泰山网2008年8月4日报道:3年前,山东泰山市旧县乡北吉城村任德贞与远程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利用在远程教育课堂上学到的技术种植鸡腿菇,当年获利15万元,走上了致富道路。今天,他联合300多家种植户成立旧县乡鸡腿菇种植产业协会,依托远程教育为鸡腿菇生产、销售提供全程服务,全村年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谱写了用所学致富、帮乡亲带富、树品牌共富的“三部曲”。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体现了我国倡导的怎样的富民政策?
 (2)材料二中的任德贞走上了致富道路,依靠的是什么?除了依靠这种形式致富外,你认为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创造财富?
 (3)任德贞事迹给当代青少年的成长什么启示?
 (4)要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你有哪些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