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为研究臭氧做出贡献的化学家。O3能吸收有害紫外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O3的分子结构如图,呈V型,两个O----O键的夹角为116.5o。三个原子以一个O原子为中心,另外两个O原子分别构成一个共价键;中间O原子提供2个电子,旁边两个O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构成一个特殊的化学键------三个O原子均等地享有这4个电子。请回答:
(1)臭氧与氧气互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分子中与O3分子的结构最相似的是_____(填选项字母);
A.H2O | B.CO2 | C.SO2 | D.BeCl2 |
(3)分子中某原子有一对或几对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价电子叫孤对电子,那
么O3分子有 对孤对电子。
(4)O3分子是否为极性分子 。(填是或否)
(5)O3具有强氧化性,它能氧化PbS为PbSO4而O2不能,试配平:
_____ PbS +_____ O3 ="===_____" PbSO4 + _____ O2
生成1mol O2的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 mol。
已知某温度下,KW=1×10-13。A为酸溶液,其pH=a;B为碱溶液,其pH=b。
(1)若A为强酸,B为强碱,且a+b=13,两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________;若此时溶液中碱的阳离子浓度大于酸根阴离子浓度,其原因可能是(用文字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为强酸,B为强碱,二者按体积比为1:10混合后溶液显中性,则a+b=____。
(3)若A的化学式为HR,B的化学式为MOH,且a+b=13,两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碱性。则混合溶液中必定有一种离子能发生水解,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3)的混合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关系一定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c(MOH)>c(M+)>C(R-)>c(H+)>c(OH-)
②c(HR)>c(M+)>c(R-)>c(OH-)>c(H+)
③c(R-)>c(M+)>c(H+)>c(OH-)
④c(M+)>c(R-)>c(OH-)>c(H+)
⑤c(M+)+ c(H+)=c(R-)+c(OH-)
⑥c(MOH)=c(H+)-c(OH-)
请回答下列问题:
(1)M的结构简式是 。
(2)下列关于M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遇FeCl3溶液呈紫色 |
B.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
C.遇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
D.能缩聚为高分子化合物 |
(3)M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M与有机物A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02的酯类物质。A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
(5)研究发现,有一种物质B的分子组成和M完全一样,但分子中无环状结构;B在一定条件下水解能够产生甲醇;B的核磁共振氢谱如下图(两个峰面积比为2:3)
物质B的结构简式是: 。
物质 |
NaCl |
MgCl2 |
AlCl3 |
SiCl4 |
沸点/℃ |
1465 |
1412 |
181(升华) |
57.6 |
①从表中的数据,结合学过的化学知识,你能得到的规律是。
②以上四种物质中,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③若你得到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则以下两种物质的沸点高低是:LiClBCl3(填“>”、“==”、“<”)。
(2)在密闭容器中,将1.0mol CO与1.0mol H2O混合加热到800℃,发生下列反应:
CO(g)+H2O(g)CO2(g)+H2(g)
一段时间后该反应达到平衡,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5mol。
回答下列问题:
①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②如果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mol的H2O(g),相同条件下反应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则CO的转化率将(填“增大”、“减小”、“不变”),预计CO的转化率为。
③42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4,请结合①中的计算结果判断该反应的△H0(填“>”、“==”、“<”)。
①将浓氨水逐滴滴入装有生石灰的烧瓶中,可以制取氨气。
②取1mL 20%蔗糖溶液,加入适量稀硫酸,水浴加热约5min后,再加入少量新制的Cu(OH)2,加热,可检验蔗糖是否发生水解。
③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时,定容后摇匀,发现液面又低于刻度线,此时无须再加入蒸馏水。
④用小刀切取少量金属钠做实验,切剩的钠要立即放入原试剂瓶。
⑤在含I—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稀硫酸与H2O2(3%),再用酒精萃取,可以提取单质碘。
某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有:
、
、
、
、
、
和一种未知物质
。(1)已知
在反应中得到电子,则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2)已知0.2
在反应中得到1
电子生成
,则
的化学式为。
(3)根据上述反应可推知。
a.氧化性:
〉
b.氧化性:
〉
c.还原性:
〉
d.还原性:
〉
(4)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式及其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方框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