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进行了以下三种处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试管
实验材料
唾液
 清水
处理方法
1
馒头碎屑
2毫升
0毫升
充分搅拌后放入37 ℃温水中
2
馒头碎屑
0毫升
2毫升
充分搅拌后放入37 ℃温水中
3
馒头块
2毫升
0毫升
不搅拌,直接放入37 ℃温水中

(1)上述实验中,只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的是1号试管和3号试管,3号试管中的馒头块既没有切碎,也没有搅拌,起___________ 作用。
(2)5~10分后取出三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发现  _________ 号试管中的馒头遇碘后不变蓝; _________号试管中的馒头部分变蓝色; _________号试管中的馒头全变蓝色。
(3)实验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科目 生物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小继同学打算探究非生物因素--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她提出的问题是:水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1)根据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2)为了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她为鼠妇提供了潮湿和干燥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你认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是
(3)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4)做完实验后,小继应如何处理鼠妇?

某学校一个生物科技兴趣小组的几位同学,通过对一个稻田生态系统的观察,发现稻田里主要的生物有:水稻、昆虫、青蛙、捕虫的小鸟等。他们绘制出了该稻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中所含食物链有条。
(2)此生态系统的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其产物是
(4)在水稻播种前应当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重复测3次,取3次的作为测定结果。
(5)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通常水稻的产量较高,请你分析原因:

小刚是个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学生,课余时间喜欢做一些小实验。下图为小刚利用某植物的枝条所做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前, 小刚在甲瓶中枝条叶片上下两面均涂抹了厚厚一层凡士林(护肤油),乙瓶中枝条不处理, 并用水彩笔分别标记了甲、乙两瓶的水面高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定时观察、记录水位的变化情况。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目的是为了验证
(2)水面上油层的作用是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放入两个瓶子中的枝条生长状况和叶片数目应尽量一致, 这遵循了科学实验的原则。
(4)预测实验结果:甲、乙两个瓶子中,水面高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原因是

图15是小红为 "探究种子萌发条件"设计的实验,小平觉得设计有不足之处,经思考后设计了图l6的方案,他们挑选了大小、外型相当的大豆种子,按新方案(每只烧杯的每一层种子数量相同)进行实验。

请回答:
小平认为图l5设计不足之处是
(2)一段时间后,他俩发现图16中间层的种子只在20℃环境下萌发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小平再次仔细观察,发现图16中20℃环境下中间层还有个别种子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

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因此,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探究目的】【实验材料】载玻片、试管、滴管、消毒棉球、一次性采血针;氯化钠溶液、柠檬酸钠(抗凝剂)等。
【实验步骤】
①取5支洁净的试管,分别加入2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的氯化钠溶液,并各加入2滴
②用一次性采血针刺破经后的无名指,用滴管取血。
③向试管内各滴入1滴血液,摇匀,放置5min。
④分别取试管中混合液各1滴,置于5个洁净的载玻片上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有何变化。
【实验结果】
①在浓度为0.5%、0.7%的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吸水胀破。
②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③在浓度为1.1%、1.3%的生理盐水中红细胞失水皱缩。
【实验结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