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下列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 B.盛以锦囊,负而前驱负:背着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泛指绳索 D.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根本

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世言晋王将终也吾王好鼓乐 B.盛锦囊愿十五城请易璧
C.尔无忘乃父之志又欲肆西封 D.庄宗受藏之于庙毕礼而归之

对全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由“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提挈全文,然后逐层论述。
B.文章的第二段通过庄宗不忘父志,发愤图强的史实印证“人事”的重要性。
C.文章第三段对比分析事理后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D.文章结尾作者告诫为国者不应该沉溺于美色之中,而应该培养高雅的情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1、(1)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②,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2、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对曰:“然。”
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翻译下面句子
1、(1)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从选文中,你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翻译下面句子
1、(1)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2)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做法是“乱大伦”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翻译下面句子
1、(1)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①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②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之,不蕲③哭而哭者。是遁天倍④情,忘其所受⑤,古者谓之遁天之刑⑥。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⑦。”(《庄子•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
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
⑦帝之县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
(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