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 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 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 明日又逢春。
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
“寥落悲前事, 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唐诗,完成下列问题。(共11分)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注释:
①结宇:造房子。
②莲花:亦指《莲花经》。
简析义公禅房周围的环境特点?
诗歌末尾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放言之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拈龟与祝著。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拈龟与祝著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颔联作者自注“真玉烧三日不热,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这首诗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是如何说明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溪桥晚兴
郑 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郑协:南宋遗民。芊芊:草木茂盛。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借助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下阕是否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对《沁园春 长沙》中的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身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

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中调、小令。
B.上阕重在绘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由“忆”追忆往事,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中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

说说上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
怎样理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