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我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    (2)臣知不如徐公美_________
(3)皆美于徐公__________        (4)时时而进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

A.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B.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列句中加点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客之美我者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小大之狱 D.甚矣,汝之不惠

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

A.何以战? (《曹刿论战》)
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出师表》中的诸葛亮都苦口婆心地劝谏他们的君主,他们希望达到的共同目的是什么?然而他们劝谏的艺术各有不同,你认为他们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 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曰:“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
左右 (2)习
(4)为

文言文阅读13分
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如外人()
余人各复至其家()
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仿佛若有光 仿佛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怎样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什么?2分
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2分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濯清涟而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2)濯清涟而不()
(3)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4)陶后有闻()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3-15题。(每小题2分,共6分)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中/峨俄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独其亲(以……为亲)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阻之(或者)
C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
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
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