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②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③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⑤;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
注:①应:适应。②疆本:疆,通“强”;本,指根本,农业生产。③养:指养生的东西。④动时:指耕作适时。⑤病:有“害”的意思。借助于工具书,读通这段文字,然后说一说,这段文字主要说了什么,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依次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假如一时解释不出,则想一想学过的课文中是否有同义或近义的。
(1)之_________(2)循_________(3)道_________
(4)之_________(5)倍_________(6)薄_________
(7)以_________(8)然_________(9)于_________
(l0)分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汪沨,字魏美,钱塘人。少孤贫,力学,与人落落寡谐,人号曰汪冷。举崇祯己卯乡试,与同县陆培齐名。
甲申后,培自经死,沨为文祭之,一恸几绝,遂弃科举。姻党欲强之试礼部,出千金视其妻,俾劝驾,妻曰:“吾夫子不可劝,吾亦不屑此金也。”尝独身提药裹往来山谷之间,宿食无定处。沨故城居,母老,欲时时见沨,其兄澄、弟沄亦弃诸生服,奉母徙城外。沨时来定省,然沨能自来,家人欲往迹之,不可得。
嗣因兵乱,奉母入天台。海上师起,群盗满山谷,复返钱塘。当是时,湖上有三孝廉,皆高士,沨其一也,当事皆重之。监司卢高尤下士,一日,遇沨于僧舍,问:“汪孝廉何在?”沨应曰:“适在此,今已去矣。”高怅然,不知应者即沨也。高尝舣舟载酒西湖上,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墙遁去。沨不入城市,有司或以俸金为寿,不得却,坎而埋之。里贵人请墓铭,馈百金,拒弗纳。徙居孤山,匡床布被外,残书数卷,键户出,或返或不返,莫可踪迹。遇好友,饮酒一斗不醉。
魏禧自江西来访,谢弗见。禧留书曰:“吾宁都魏禧也,欲与子握手一痛哭耳!”沨省书大惊,一见若平生欢。临别,执手涕下。沨尝从愚菴和尚究出世法,禧曰:“君事愚菴谨,岂有意为其弟子耶?”沨曰:“吾甚敬愚菴,然今之志士,多为释氏牵去,此吾所以不屑也。”
康熙四年秋,终于宝石山僧舍,年四十有八。
(节录自《清稗类钞·隐逸类》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四年秋,终于宝石山僧舍终于:终老在,死在 |
B.一见若平生欢欢:好朋友 |
C.家人欲往迹之,不可得迹:找到……的踪迹 |
D.举崇祯己卯乡试举:推举,推荐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汪沨高士风范的一组是
①独身提药裹往来山谷间,宿食无定处②奉母徙城外。沨时来定省
③海上师起,群盗满山谷,复返钱塘④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
⑤里贵人请墓铭,馈百金,拒弗纳⑥君事愚菴谨,岂有意为其弟子耶?
A.①②③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禧专程从江西来拜访汪沨,开始汪沨也不愿见他,后来看到书信才知道是魏禧,见面后两人很谈得来,以至于舍不得分别。 |
B.监司卢高很敬重包括汪沨在内的湖上三高士,曾想以世外礼约见他们而不得,有一次卢高当面遇见汪沨,他骗卢高说汪沨刚走。 |
C.汪沨的妻子不但不劝说汪沨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拒绝接受亲戚乡党们的金钱,这说明汪沨的妻子和他一样也是一个有气节的人。 |
D.甲申年明朝灭亡后,跟汪沨齐名的陆培自缢而死,汪沨写文章祭奠他,悲痛得几近于死去,从此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姻党欲强之试礼部,出千金视其妻,俾劝驾。
(2)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墙遁去。
(3)然今之志士,多为释氏牵去,此吾所以不屑也。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汪沨)临殁,举书卷焚之诗文无一存者起视日影曰可矣书五言诗一章投笔就寝而逝。(选自《清稗类钞·隐逸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剌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 十 九 年 出 济 南 路 总 管 府 事 时 总 管 阙 孟 頫 独 署 府 事 有 元 掀 儿 者 役 于 盐 场 不 胜 艰 苦 因 逃 去 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遗逸:遗留隐逸者 | B.自杀者相属相属:相连,相继 |
C.以字呼之而不名不名:不直呼名字 | D.不知其经济之学经济:经营,管理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熹游。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
乾道中,诏举遗逸,刺史芮烨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掞之力辞。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
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掞之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遂丐去。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其切。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台州教授。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曰:“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从父有客于南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曰:“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卒,年五十八。
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
(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有删节)
【注】①将丧:护送灵枢。②从祀:孔庙中除主祭孔子外,还附祭历代官方认可的儒家圣贤。④移疾: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胡宪,与朱熹游游:交往 |
B.逮至一无所得逮:逮捕 |
C.移疾杜门杜:关闭 |
D.为粥以食饥者食:给……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拘汾于兵家所赵尝五战于秦 | B.乃以布衣入见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
C.遂以迎亲请归举匏尊以相属 | D.委以后事而诀拔剑切而啖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魏掞之正直的一组是
①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②特诏召之,掞之力辞③日进诸生教诲之
④今乃专以空言取人⑤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⑥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父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掞之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后因其德行被征召入朝觐见皇上,他的建言受到皇上赞许,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
B.魏掞之任职太学期间,改变先前学官陋习,亲自教诲学生,改善学舍条件,让学生深受感动和激励。 |
C.魏掞之主张太学应把培养学生德行和传授经学知识放在首位,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颢、程颐列入从祀大典。 |
D.对于登门拜访的后学之士,即使略有才能,魏掞之也竭力举荐成就他,但也因此招致有些人的诋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
②从父有客于南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
课内文言文翻译。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极谏用外戚封事
刘 向[注]
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未有不为害者也。昔晋有六卿,齐有田、崔,卫有孙、宁,鲁有季、孟,常掌国事,世执朝柄。终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崔杼弑其君光;孙林父、宁殖出其君衎,弑其君剽;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并专国政,卒逐昭公。故《书》曰:“臣之有作威作福,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汉兴,诸吕无道,擅相尊王。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据将相之位,兼南北军之众,拥梁、赵王之尊,骄盈无厌,欲危刘氏。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然后刘氏复安。今王氏一姓乘朱轮华毂者二十三人,青紫貂蝉充盈幄内,鱼鳞左右。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朋党比周。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排摈宗室,孤弱公族,其有智能者,尤非毁而不进。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
物盛必有非常之变先见,为其人微象。孝昭帝时,冠石立于泰山,仆柳起于上林,而孝宣帝即位。今王氏先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根垂地中,虽立石起柳,无以过此之明也。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陛下为人子孙,守持宗庙,而令国祚移于外亲,纵不为身,奈宗庙何!
夫明者起福于无形,销患于未然。宜发明诏,吐德音,援近宗室,亲而纳信,黜远外戚,毋授以政。以则效先帝之所行,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诚东宫之意,外家之福也。王氏永存,保其爵禄;刘氏长安,不失社稷:所以褒睦外内之姓,子子孙孙无疆之计也。如不行此策,田氏复见于今,六卿必起于汉,为后嗣忧。《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唯陛下深留圣思,览往事之戒,以折中取信,居万安之实,用保宗庙,天下幸甚。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减)
【注】〔刘向〕西汉经学家、文学家。政论散文《极谏用外戚封事》历数前代君王任用外戚之弊,劝汉成帝不要让外戚王氏擅权,表现出他对刘氏政权旁移的关切。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大臣操权柄,持国政操:掌握 |
B.吕产、吕禄席太后之宠席:凭借 |
C.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假:假托 |
D.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僭:逾越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外戚弄权、为害国家的一组是()
①诸吕无道,擅相尊王
②骄盈无厌,欲危刘氏
③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
④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朋党比周
⑤而令国祚移于外亲
⑥亲而纳信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中刘向列举了春秋时期晋、齐、卫、鲁等国家因为大臣执掌权柄,导致君主都被杀害的事例,来警示汉成帝不可重蹈前朝旧辙。 |
B.第2段中刘向指出外戚王氏一族骄奢僭越的种种行径,其维护汉皇室权威的迫切心情溢于言表。 |
C.第3段中刘向举出王氏祖坟从寝庙梓木柱上长出了枝叶的异象,以此劝说汉成帝对王氏要警惕。 |
D.第4段中刘向劝告汉成帝废黜和疏远外戚,不把大权交给他们,用优厚的财物慰安他们,这才是使皇室和外戚相安的良策。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赖忠正大臣绛侯、朱虚侯等竭诚尽节以诛灭之,然后刘氏复安。
(2)尚书、九卿、州牧、郡守皆出其门,朋党比周。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