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曰:“魏郎弄戟(jǐ) ④多少?”收惭,遂折节⑤读书。夏月⑥,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⑦,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终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字伯起,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戟:本指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的青铜兵器,文中泛指所有兵器。 ⑤折节:改变志趣行为,向别的方面发展。 ⑥夏月:夏季。⑦讽诵:背诵。用“/”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
魏 郎 弄 戟 多 少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3分)
(1)及( ) (2)辍( ) (3)显(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魏收“终以文华显”其原因有两点:先天的资质和后天的努力,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2分)
面对郑伯的嘲笑,魏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虚心接受了,由此可以看出魏收是个怎样的人?(2分)
桑怿①传(节选)
欧阳修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孤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⑥,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铁简:狭长的铁片。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即推仆地缚之(绑,捆绑) | B.见民走避溺者(跑,逃跑) |
C.怿善剑及铁简(善于,擅长) | D.聚其里人饲之(喂养)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盗不可为也皆次当行,为屯长 |
B.不使之知觉辍耕之垄上 |
C.将以舟载之祭以尉首 |
D.粟尽乃止当之者乃公子扶苏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②力过数人而有谋略。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二)处慎其所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④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丹:丹砂,矿物名,红色。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徐喷以烟(慢慢地) | B.与善人居(房子) |
C.鞭数十(鞭打) | D.如入鲍鱼之肆(店铺)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相同的两项是
A.如入鲍鱼之肆见藐小之物 |
B.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以丛草为林 |
C.项为之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D.久而不闻其香必细察其纹理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从《童趣》这故事中,你认为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处慎其所》中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结合自己的生活,写出读了这段话后的感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一)《桃花源记》选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陶侃惜谷
《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
C.汝既不田(田地) |
D.执而鞭之(用鞭子打)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豁然开朗然数年恒不一见 |
B.乃大惊蒙乃始就学 |
C.执而鞭之何陋之有 |
D.而戏贼人稻出淤泥而不染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选文(一)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选文(二)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解释下列划线词
(1)日光下澈 ()(2)悄怆幽邃 ()
(3)水尤清冽()(4)斗折蛇行()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的一项是()
A.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 B.可:不可知其源明灭可见 |
C.而:潭西南而望乃记之而去 | D.以: 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请从景物描写角度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句子: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
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
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
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
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 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_______(2) 走送之_______
(3)自谓可将兵十万。____________(4)会有土寇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2分)
(2)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2分)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________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
郁而死的原因是打败仗和___________乙文中的刘羽冲是怎样的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