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收改武学文
魏收①年十五,颇已属文。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②郑伯调③之曰:“魏郎弄戟(jǐ) ④多少?”收惭,遂折节⑤读书。夏月⑥,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⑦,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终以文华显。
(选自《北齐书·魏收传》
[注释]
①魏收:字伯起,北齐人。②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戟:本指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的青铜兵器,文中泛指所有兵器。 ⑤折节:改变志趣行为,向别的方面发展。 ⑥夏月:夏季。⑦讽诵:背诵。用“/”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
魏 郎 弄 戟 多 少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3分)
(1)及( ) (2)辍( ) (3)显(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魏收“终以文华显”其原因有两点:先天的资质和后天的努力,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2分)
面对郑伯的嘲笑,魏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虚心接受了,由此可以看出魏收是个怎样的人?(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
(1)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
全文以渔人的①为线索,第二、三段是全文的中心,写桃花源
②的生活环境和③的社会风尚。在写法上,本文很有特色:一是既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种写法叫④;二是写桃花源不是单刀直入,而是曲折回环。进入桃花源,先写自然风光,再写人们生活,这样文章看起来就显得⑤ ;三是本文语言具有。
阅读《三峡》和《与朱元思书》,回答文后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
(1)常有高原长啸,属引凄异() (2)随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属予作文以记之()(4)猛浪若奔()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B.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C.每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 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两文中分别表现作者对山水景色热爱的句子是和。总结三峡或富春江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 中的意思:(2分)
(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2)日出而林霏开( )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下面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而或长烟一空 B不以物喜醒能述以文者
C然则何时而乐耶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2分)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和“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分别是题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名联,请根据对联内容并联系课文,说说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忧乐有何不同?
比较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鄙:()(2)战于长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克之三里之城 | B.何以战以天下之所顺 |
C.大王加惠弗敢加也 | D.小信未孚必以信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甲文记载了庄公与曹刿的对话,最终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想打胜仗只能依靠“ ,, 。”的做法。这种做法所体现的思想恰好与乙文中强调的战争三要素之一“”思想是一致的。
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请写一句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诗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书具:②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与蒙论议 | B.邑人奇之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C.蒙乃始就学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D.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 |
甲文向我们讲述了仲永天资聪慧,但由于,最终“泯然众人”; 乙文则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学有了惊人的进步。两篇短文都说明了的重要性,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翻译下列句子。
①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由仲永和吕蒙的故事,你想到更多的是什么?请简单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