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桑怿传(节选)
欧阳修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怿)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奏其事。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孤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铁简:狭长的铁片。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即推仆地之(绑,捆绑) B.见民避溺者(跑,逃跑)
C.怿剑及铁简(善于,擅长) D.聚其里人之(喂养)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盗不可也皆次当行,屯长
B.不使知觉辍耕垄上
C.将舟载之祭尉首
D.粟尽止当之者公子扶苏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②力过数人而有谋略。
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黔之驴》,完成小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蔽林间之()(2)稍近狎()
(3)驴不胜怒,之()(4)断其喉,尽其肉,乃。()
下列句子中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虎见,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
C.览物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        
启示:

文言文阅读。(12分)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日:“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杀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至之市
C.亲戚畔之 D.怅恨久之

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杀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
B.“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杀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
D.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的草率与莽撞。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干阖闾身:羔裘被:
③天下谁能楚乎伐:④操鞭平王之坟笞: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后归之。(2分)
(2)囊瓦者何?楚之相也。(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
(1)夏水襄陵()(2)虽乘奔御风()
(3)沿溯阻绝()(4)属引凄异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陆游曾经这样描写瞿塘峡中的飞泉:“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在本文中郦道元又是如何描绘的呢?
(2)对文章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笔下,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三峡丰满而多姿多彩的性格。
B.文章先写三峡的山,再写三峡的水,最后总写不同季节的雄伟壮丽景色。
C.文章写三峡的秋景,在“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基础上,再写高猿长啸及渔者歌声,使秋景显得更萧瑟凄异。
D.文章以精炼清丽的文字描绘了三峡的雄伟景色和绮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假设三峡旅游管理部门请你帮忙为三峡设计并命名一些新景点,请你结合本文内
容,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为三峡设计一处景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景色。
示例:名称“一线天”景点。命名依据:“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景点名称:命名依据:
我的描绘:

11文言文阅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是记录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在原文的空格处把第四则《论语》补充完整。
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人不知而不()②可以为师矣()
③诲知之乎()④七十而从心所()
翻译划线句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仿照例句,请标出下面一个句子朗读的停顿(两处)。
例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表示明显的停顿。)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摘出文中两个成语。
《论语》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将A、B、C
填到对应的括号内。
A. 学习方法 B. 求知态度 C. 修身做人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文言文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 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指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一直到死
【甲】文段选自,作者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若嗣子可()④之如父()
下列划线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奉命于危难 B.三顾臣于草庐
C.事如父 D.效忠贞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分别概括两文主要事件,结合事件分析诸葛亮的形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